四念處止觀禪修 |有關 法念處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左方欄位的語音去練習,而這個欄位的列表適合容易遺漏或是比較耐心不夠或則是研究學問的法友們使用。
願您使用愉快!
四念處止觀禪修:
行程代碼:30Medit
50.法念處:
從觀呼吸的練習中,當感覺到空氣的時候心就在那裡出現了。空氣不見了,心在那裡的感覺,就不見了,是不是這樣?身體和空氣接觸,內心的感覺才會在那裡出現。身體和空氣沒有接觸,心就不在那裡出現。所以空氣會不會改變?會!心也會跟著改變。心不住著在那裡,到那裡都不會執取。因緣改變它就改變,所以這就有很大的空間了。這就是真理,我們真正的心。不是你看到的有一個生或滅的住在那裡的心。之所以我們認為住著在那裡,是因為我們不斷的重複的記憶。所以這個記憶是一個幻想,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心已經改變了。所以這是很大空間,無法設定的事實一直存在。這是空間的「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空」是什麼都不是,沒有設限,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還有一個「有」或「沒有」,是有對立的,那就不是空間的「空」了。為什麼能「空」?因為是「無我」。我們的心,在念念之間一直都是「無我」的事實。沒有存在我的執著,就像流水一樣,你不能掌握它,只能看著它在改變。
我們說身體和空氣接觸,心的感覺才會在那裡出現。身體和空氣沒有接觸,心就不在那裡出現。心一直在改變,所以是「無我」的,念頭變它就改變。唯一不變的是記憶,記憶是已經消失的回憶,所以是「妄想」。「妄想、記憶」是不是「真理實相」?不是!心跟回憶接觸就產生舊的思想,因為是舊的所以是虛妄心。所以當下每個念頭可以說都是妄想,都不是事實!回憶、憶念,會不會改變呢?會的!當我們用不同角度重新觀察過去記憶的地方,回憶也會改變。所以當我們的憶念改變時,那麼這些思想產生的虛妄心,貪心啊、瞋心哪、憂慮啊、恐懼啊、傲慢啊、忌妒啊、善心不善心啊,所有的身心現象產生的思想、法則,也都會跟著改變。所以這就是「四念處」的「法念處」。
所以心裡頭的憶念、思想、記憶跟能反應的心產生交集的時候,「內心的法則和概念」就出現了。當憶念、思想、記憶沒有了或改變了,跟心產生交集的「內心法則」和種種身心世界的概念就改變或消失了。這也是「法念處」。
佛陀教過這個觀察內心法則就是四念處的「法念處」,當佛教導這個方法這樣說:【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既然憶想世界的所有一切法,都無所依住,都無所取著,那麼我還要執取什麼?那你就不需要執取,就學習「放下」。從法念處當中學習放下。所以「四念處」都是教我們如何放下的方法。
會感受的、會記憶的和判斷、思考的其實是我們的心不是只有頭腦。心的過去習慣行為依附在心臟血管中有一個透明的地方叫 ,心所依處的「意門」。「意門」就像鏡子一樣是物質體,心從左邊穿過意門右邊就產生心識(認知)的改變。這原理有點像是電腦虛擬主機的映像檔。這個映像檔會決定我們的未來,在死亡時會發出訊號給雲端硬碟,再傳給或直接給另外一台適合的電腦。而這個雲端可以譬喻就是宇宙的真理 「無我的空間」。當你有智慧離開或決定不再起分別對立的時候就可以保持在雲端,不會有生與死的顛倒世界。
『「無我」那裡得知?由觀四念處中得。知「無我」您才會「捨」,不然您會放不下!』 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是從憶念想像出來的,而讓我們感到煩惱的法,我們要去觀察它了解它的生起、轉化和消失的過程。
我們的內心有貪欲的時候,確實了知:我內心有貪欲;內心無貪欲的時候,了知:我內心無貪欲。了知未生之貪欲生起來了,了知已生之貪欲滅盡了,了知已滅盡之貪欲,於未來不再生起。(為什麽不再生起?因為你有智慧的觀照。當你不執取的時候就是有智慧。)
你的內心有瞋恨的時候,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無瞋恨的時候,了知:我內心無瞋恨。了知未生之瞋恨生起來了,了知已生之瞋恨滅盡了,了知已滅盡之瞋恨,於未來不再生起。(為什麽不再生起?因為你有智慧的觀照。)
你的內心有昏沉睡眠的時候,了知:我內心有昏沉睡眠;內心無昏沉睡眠的時候,了知:我內心無昏沉睡眠。了知未生之昏沉睡眠生起來了,了知已生之昏沉睡眠滅盡了,了知已滅盡之昏沉睡眠,於未來不再生起。(為什麽不再生起?因為你有智慧的觀照。)
你的內心有掉舉追悔的時候,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追悔;內心無掉舉追悔的時候,了知:我內心無掉舉追悔。了知未生之掉舉追悔生起來了,了知已生之掉舉追悔滅盡了,了知已滅盡之掉舉追悔,於未來不再生起。(為什麽不再生起?因為你有智慧的觀照。)
你的內心有疑惑的時候,了知:我內心有疑惑;內心無疑惑的時候,了知:我內心無疑惑。了知未生之疑惑生起來了,了知已生之疑惑滅盡了,了知已滅盡之疑惑,於未來不再生起。(為什麽不再生起?因為你有智慧的觀照。)
你這樣練習安住於法觀察這些法,由內往外的觀照;或是由外往內的觀照;或則是你這樣內外交互的觀照。隨順你的覺照力隨觀這些法生起的現象;安住於法,隨觀這些法滅去的現象;安住於法,隨觀這些法生起和滅去交互過程中的現象。 當這樣子的練習交替的觀察時,就開始體會到「緣生緣滅」的道理。當能夠持續的憶念「緣生緣滅」的道理時,他的心也開始離染,無所倚賴而住,於有生滅的世間法就不會再執取。
若是從緣生緣滅的緣起來看相互關係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當從生起的方向看是有因緣發生,但是從滅去的方向看是已經滅了的因緣。生也是當下,滅也是當下,幻生幻滅,當下沒有一個主宰的「我」。所以這是「法念處」的方法和觀念。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