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禪修 |有關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欄位的語音去練習。
願您使用愉快!
四念處止觀禪修:
行程代碼:31Medit
觀四念處
現在來教「四念處」的方法。方法只是給您練習參考,因為佛教的經典已經有很詳細的說明,並且許多大師父也都有在教導。當然也是這「四念處」是個圓滿的教法緣故。
這是呢!學習和你的身心相處的方法,這個方法我們的佛陀把它分成四個方向來觀察所以叫做四念處觀。
四念處也是初學者最適合的基礎禪修方法之一。
您只要暫時什麼事也不做,只是單純的面對而體驗著當下自己的身體和心正在運行的情況和過程,而沒有分心的地方,這樣就是正念身心四念處。
哪四個呢?身體、感受、心念、法則,叫做「身、受、心、法」這四念處。
隨觀身念處時:您只是單純的面對而體驗著當下自己身體,正在進行的情況和過程,而沒有分心的地方,這樣就是正念身心的「身念處」。
隨觀受念處時:您只是單純的面對而體驗著當下自己身體的感受和心裡的感受,正在進行的情況和過程,而沒有分心的地方,這樣就是正念身心的「受念處」。
隨觀心念處時:您只是單純的面對而體驗著當下自己心裡的念頭,正在進行的樣貌和過程,而沒有分心的地方,這樣就是正念身心的「心念處」。
在隨觀法念處時:您只是單純的面對而體驗著當下自己心裡頭所認知的法則,正在形成的樣貌和過程,而沒有分心的地方,這樣就是正念身心的「法念處」。
這四個念處,因你自己的處境自在的去選擇相應的念處單獨使用,或是四個念處次第的用,都是可以的。但是最後它們都會整合在一起,成為整個身心的了解。
正念身心的目的可以減少自己的散亂,進而了解自己的身心實相,並導向於釋放自己的壓力及離欲和解脫自我煩惱。
四念處,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垂手可得,
在「身念處」,自我的身體有許多可以觀察的對象
例如:
呼吸的整個過程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呼吸身」是容易觀察的穩定對象。
身體在走路也是容易觀察的對象,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以及你吃飯、喝水、洗澡、上廁所,前進、後退、起來、坐下、往前看、往後看,每個動作都可以是身體觀察的對象。
你可以當下的現量來觀察。也可以用比量來觀察。
例如偶爾見到了已經往生了人的身體、骨頭或是醫學解剖,也思維到我的身體也會這樣的。薄薄的一層皮包裹著血肉模糊的腦隨、肝、肺、心、腎等,還有隨時會發臭的腸、胃和血液、膿、眼淚、汗液、尿液等液體,最後也只是散落一地的白骨。
剛開始您只是身體的外部或是身體的內部或是內外一起持續的觀察身體。並體驗著身體在覺知範圍內來和去、來和去不斷的變化過程。只要是變動的,無論現在是來到去或去到來,都是捨彼到此或捨此到彼的放下而無我和捨離執取的過程。既然當下的身體都在「捨」而沒有一法可得,我還去執著什麼呢?那麼你就能歡喜而輕鬆自在的隨觀您的身體並自然地放下身體的憂及苦。
如果您還是放不下身體的緊張、有緊繃、有壓力的感覺,沒有關係!您就用這句話來掃描身體:「食物集則身體集,食物滅則身體滅,隨身集觀念住,隨身滅觀念住,隨身集滅觀念住,都無所依住,都無所取著。」然後您自然就放下了執著身體的壓力了!
什麼道理呢?很簡單,因為明白了身體的來源食物,是不可控的,當然就知道這個身體也是不可控。無論生起還是消失,都無所依住,都無所取著。顯然您的心意不會想要再當傻瓜!那自然就捨棄了身體的執著了,這您們可以練習看看。
「受念處」方面您可以這樣觀察:
首先把心放在、安住在我的當下身心整體的感覺的覺受上。
當有感覺到樂受時,知道:『我在感受樂受。』
當有感覺到苦受時,知道:『我在感受苦受。』
當有感覺到不苦不樂平等的受時,知道:『我在感受平等受。』
當感受到身體上的樂受時,知道:『我在感受身體的樂受。』
當感受到心理上的樂受時,知道:『我在感受內心的樂受。』
當感受身體上的苦受時,知道:『我在感受身體的苦受。』
當感受心理上的苦受時,知道:『我在感受內心的苦受。』
當感受身體上的不苦不樂平等的受時,知道:『我在感受身體的平等受。』
當感受心理上的不苦不樂平等的受時,知道:『我在感受心理的平等受。
那什麼是「苦受」呢?您感覺不舒服。身體外部的不舒服呢?有地水火風不平等的壓力,感到粗重、不能舒展、太冷太熱、有阻礙等等,那就身體不舒服。心裡頭內部的不舒服呢?不能隨順、不滿足、有壓力等等,那就心裡頭的不舒服。
什麼是「不苦不樂平等的受」呢?一個是你平常沒有留意它,所以不知道有苦有樂、有舒服有不舒服。一個是你有禪定的智慧,讓它們平等,苦、樂就不明顯。或是完全的捨離它們已經你從苦、樂中得解脫了。
受念處的練習方面您只是外部透過身體接觸環境的感受或是內部透過心裡的作意接受到的感受,或是您內外一起持續的觀察您的身心的感受。並體驗著這些感受在覺知範圍內來和去、來和去不斷的變化過程。只要是變動的,無論現在是來到去或去到來,都是捨彼到此或捨此到彼的放下而無我和捨離執取的過程。既然當下的覺受本身都在「捨」而沒有一法可得,我還去執著什麼呢?那麼你就能歡喜而輕鬆自在的隨觀您的覺受、感受,並自然地放下心理上的憂慮及身體上的痛苦的執著和對抗。
如果您還是放不下您的感受所產生的緊張、有緊繃、有壓力的感覺,沒有關係!您就用這句話來掃描身體:「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滅,隨受集觀受住,隨受滅觀受住,隨受集滅觀受住,都無所依住,都無所取著。」然後您自然就放下了執著覺受所帶來的壓力了!
什麼道理呢?很簡單,因為明白了當下感受的來源和食物是因為接觸,接觸的環境和條件是不可控的,當然就知道這個感受也是不可控。無論覺受生起的過程還是消失的過程,都是不能夠執取,都不能依靠的。既然從感受的緣起和消失都是捨棄的過程!那自然您的心就捨棄了身心的覺受所帶來的不平衡因素了。
「心念處」方面您可以這樣觀察:
當你的苦、樂不明顯了,身體的感受沒有了,心裡頭也沒有其他干擾。那麽這時候只剩下「心」。單純反應的「心」,沒有其它雜念。 因為平等的受之後就只剩下自我的感覺而已,那就是你的心。心呢?你可以讓它歡喜也可以讓它不歡喜,這是它的特性。你歡喜自己安定的境界就成為禪定,你不讓你歡喜自己安定的境界就會出定。
因為「心」有很強的可塑性,當你的意念認知裡有個法則規矩想要去完成,心就會乖乖的照辦。心有什麼就反應什麼,而知道心正在反應什麼?那就是四念處「心念處」。
所以「心念處」方面您可以這樣觀察:內心有貪欲時,知道自己內心有貪欲;內心沒有貪欲時,知道自己內心沒有貪欲。
內心有瞋恚時,知道自己內心有瞋恚;內心沒有瞋恚時,知道自己內心沒有瞋恚。
內心有愚癡時,知道自己內心有愚癡;內心沒有愚癡時,知道自己內心沒有愚癡。
心集中時,知道自己心集中;心不集中時,知道自己心不集中。
心開闊時,知道自己心開闊;心不開闊時,知道自己心不開闊。
內心莊嚴起來時,知道自己內心莊嚴起來;內心不夠莊嚴時,知道自己內心不夠莊嚴。
心有定時,知道自己心有定;心沒有定時,知道自己心沒有定。
心解脫時,知道自己心解脫;心不解脫時,知道自己心不解脫。
心念處的練習方面您只是知道心在反應外部的情境,或是在反應內部的情境,或是內外一起持續的觀察您心中的反應。並體驗著這些心中的反應在覺知範圍內來和去、來和去不斷的變化過程。只要是變動的,無論現在是來到去或去到來,都是捨彼到此或捨此到彼的放下而無我和捨離執取的過程。既然當下這能反應的心本身都在「捨」而沒有法可執取的,我還去執著做什麼呢?那麼你就能歡喜而輕鬆自在的隨觀您的心,並自然地放下心理上的憂慮及痛苦的執著和對抗。
如果您還是放不下您的內心所產生的緊張、有緊繃、有壓力的感覺,沒有關係!您就用這句話來掃描身體:「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滅,隨心集觀念住,隨心滅觀念住,隨心集滅觀念住,都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著。」然後您自然就放下了執著內心的反應所帶來的壓力了!
什麼道理呢?很簡單,因為明白了當下心中反應的來源和食物是因為接觸名法和色法,名法和色法的環境和條件是不可控的,當然就知道這個反應的心也是不可控。無論心生起的過程還是消失的過程,都是不能夠執取,都不能依靠的而認為是自我。既然從心反應的開始和末端都是捨棄的過程!那自然您的心就捨棄了認為,心所反應的現象是自我,而所帶來的不平衡因素了。
什麼是「法念處」呢?
我們說過,心的可塑性。
心被有為法的意念、思維和走向所引導就容易為煩惱所困。
心若被無為法的意念、思惟和走向所引導那就從苦得解脫。
我們聽過叫「回心轉意」的。心原本只是「行」叫做「心行」,「心行」只是普遍的發散而沒有設限,但是你的心遇到阻礙了,反彈回來就以為有什麼的?這就是「意」。「意」也是妄念,那就意念著煩惱法、有為法。知道是妄念那就又回心轉意變成正念,就意念著離欲法、解脫法、涅槃法。
所以知道現在您意念的是什麼「法」,那就是四念處的「法念處」。
如何的觀察「法念處」?主要是五蓋煩惱法和離欲解脫法。
當有五蓋中的貪慾、瞋恚、昏睡、掉悔、疑惑時,知道自己有五蓋中的貪慾、瞋恚、昏睡、掉悔、疑惑。
沒有五蓋的貪慾、瞋恚、昏睡、掉悔、疑惑時,知道自己沒有五蓋的貪慾、瞋恚、昏睡、掉悔、疑惑。
他知道沒有生起的五蓋煩惱怎樣會生起,
知道生起了的五蓋煩惱怎樣可以釋放,
知道怎樣可以使已經釋放了的五蓋煩惱將來不會再生起。
當有離欲解脫法中的七覺支法、四聖諦法、八正道法時,知道自己有七覺支法、四聖諦法、八正道法。
沒有這些離欲解脫法時,知道自己沒有這些離欲解脫法。
知道沒有生起的離欲解脫法要怎麽能生起,
知道已經生起了的離欲解脫法讓它可以修習圓滿。
然而無論你是煩惱法還是解脫法,最後您還是要觀察它的生滅的過程。
所以您這樣觀: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滅,隨法集觀法住,隨法滅觀法住,隨法集滅觀法住,都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著。」然後您自然就放下了執著內心的反應所帶來的壓力了!
什麼道理呢?很簡單,因為明白了當下心中一切法的來源和食物是因為過去的記憶、憶念而來,記憶、憶念的因緣和條件是變動的,當然就知道這個心中的法也是變動的。無論法生起的過程還是消失的過程,都是不能夠執取,都不能依靠的而認為是自我或是我的法。既然從法的開始和末端都是捨棄的過程!那自然您的心就捨棄了認為,心所生的法是自我,而所帶來的不平衡和不方便因素了。
以上是修行四念處的過程的說明。但是實際操作不ㄧ定這麼多都一起來。
實際上運用很簡單,您只是當下是什麼身心狀況,你只是觀察它 無論是內、外身體 還是心 ,還是它的集與滅的因緣和過程 ,知道它都是放下的過程。心中也隨著放下。
如果您的心已經隨時放下了,然後您只是「觀」!
觀它就原本是「無我」 無論它出現的是什麼?
您的心離一切相,處處能觀而處處不著。
所以真正的四念處您練成了,就是什麼都是「捨」的事實!無論是你聽到的看到的還是感覺到的、接觸到的都在離染!也就是您原原本本就一直在「捨」中,也在「無我」的事實中。既然已經身在捨中身在無我中,那就不需要再費力去捨什麼了!因為一切都是在「捨」了!所以您只是「觀」觀本身就在「捨」的其中了,您只要享受其中,享受您的生命、您的身和心。所以四念處,非常的簡單。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