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禪修 |有關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欄位的語音去練習。
願您使用愉快!
四念處止觀禪修:
行程代碼:31Medit
佛法的觀念「苦」
現在這個時間講佛法的觀念「苦」,
在佛法中禪修的方法並沒有那麼困難,但是要有正確的觀念作為引導,也就是「行解並重」修行的方向才能正確。所以禪修應該是方法和觀念相輔相成。有觀念而沒有方法呢?就會使不上力!只有方法而沒有觀念呢?那就不是佛法,而修的是外道法。所以這叫做「行解並重」又叫做呢「知行合一」。
佛法的觀念是什麼?主要有四種。覺悟到「執著是苦」「一切都會改變」「沒有不變而能掌握的我」和「離開有自我煩惱的道路」。「離開有自我煩惱的道路」也就是離開有煩惱的「偏見」又叫做「中道」也叫做「捨」這個字。佛法的這四種觀念就是「苦、無常、無我、捨」或是「苦、無常、無我、中道」。這四種觀念能夠幫助修行者解脫自我得自在。
現在我講這個普遍性的觀念是,佛法指出的是「苦」這個字。宇宙真理實相叫做「無我」沒有相對立的存在、不存在的問題。有執著就帶來「苦」!執著不好的「苦」的明顯,執著好的因緣改變就有失落的痛苦。好與不好間就是我們的「人生」,所以「人生」是從苦中而來又從苦中求「人生」的不斷輪迴過程。「人生」因為有「苦」所以我們要求得到,從「苦」得解脫的方法,和從「苦」得解脫的觀念。然後呢?才能夠產生真正得解脫的結果。
人的生命的過程,從生到死亡,過程之中啊,都是「苦」的多,樂的機會少。是什麼東西讓我們「苦」?是因為有身體,身體和環境產生不協調的時候會苦。環境是什麼呢?環境是人、事、物等等的狀況。說不知足者心不自由,有衝突有矛盾就變成了苦。那「苦」的感受誰都不希望持續下去,因此呢,就希望追求啊不要「苦」的結果。事實上愈追求「苦」得愈多。偶爾可能好像是在快樂,但是快樂的背後愈是苦。「苦」啊這是開始也是結束,這是佛法所指出的事實真理。我們身體的疼痛通常跟「苦」是連再一起的。但是呢佛法告訴我們啊用方法和用觀念啊可以調整。調整「苦」的感受變成呢不苦!從「苦」的感受得到解脫。那就是要用方法用觀念。一個「觀念」是什麼?觀念是人的生命就是「苦多而樂少」啊!既然「苦」這是事實,逃避沒有用,抗拒也沒有用,害怕、憂愁沒有用!要來的還是要來。 能夠面對啊「苦」的事實,接受「苦」的事實,那「苦」至少啊不會造成人的恐懼,人的憂慮,人的煩惱。另外呢?要用方法!「方法」是我們啊,減少負擔。減少什麼負擔?減少我們精神上的負擔,以及啊肉體上的負擔。什麼負擔?就是感覺的負擔。比如說,我們現在教大家用放鬆的方法。能夠放鬆就頭部放鬆,心情放鬆,還有呢?身體放鬆。那身心放鬆就是,既然能放鬆你負擔就會減輕,負擔減輕了那痛苦啊就會減少。當我們的心不是啊,在茫茫然,或是在胡思亂想,或則是在啊七上八下在坎坷不安,那我們的心是平靜的。心的平靜就會減少很多的煩惱的痛苦。煩惱的苦啊就會相對的減少、減輕。身體如果放鬆的話,那身體上的負擔,身體上的啊種種的阻礙也會減少。所以叫「無事一身輕」,沒有負擔你身體也輕,頭腦也輕。因此呢我們在禪修期間呢就是練習著,放下你的身心的負擔,隨時練習著身心放鬆,面對它、接受它,放下身心的負擔,那你就能減少你那痛苦的感受。這也就是啊,從苦獲得解脫的方法,也是從苦獲得解脫的觀念。
所以您放下了身體,放下煩惱的執著,那就是離苦得樂!複習
佛法的觀念「無常」
這個時間講另一個佛法的觀念!我們已經呢講過一個基本的觀念叫做「苦」,
「苦」這個感受啊!來源有兩種。第一種呢,當下的身心不自在,所以是「苦」。第二種呢?因為不能夠保持啊自己所擁有的,所以「苦」。
那,為什麼不能夠保持所擁有的呢?
比如說,保持我們的健康,保持我們的財富,保持我們的青春,保持啊自己的事業,乃至於家族的成員。是不是能保持?不能夠!當有病的時候,健康就失去了。當經濟的環境發生問題的時候,財富就失去了。當我們漸漸一天一天的成長、衰老,自己的青春就失去了。然後自己的家族也會有啊增和減,增的時候啊說,添兒孫、添公主、貴子。減呢?一個是離開了,另外啊死亡!人口也就是啊新陳代謝。
更細一點的,往我們自己啊內心來看。好的心情不容易保持很久,心情有快樂有苦悶,有起有落,沒有辦法保持著是始終在快樂的狀態,在平靜的狀態,在啊舒暢的狀態。這從今天明天後天這樣子啊,心情是起起落落的。再往近一點看,我們在用方法好的時候啊心情很平順,身體也很舒暢,非常的自在,沒有負擔。可是呢?這種狀態啊不容易一直保持下去。有的是因為體力的關係,當體力疲倦的時候,心情就會變成糊塗,變成呢遲鈍,甚至於變成煩躁。
還有再細一點看呢,你用方法,在前一個剎那、後一個剎那之間啊,沒有辦法守得住它。它是不斷不斷的剎那剎那的在生!在滅。就是念頭生、住、異、滅,遷流變化,沒辦法掌控。如果你能夠已經掌控你的念頭,生了以後不滅,這不簡單啊!那就是你的念頭一直維持下去了,一個念頭一直的維持下去了。
念跑!心一動你知道,然後不再跟著跑。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已經不容易。
歸根究底,講的是什麼?講的一個名詞,叫做「無常」。
「苦」從那裡來的,剛才講,不隨順!不如意!不滿意!這「苦」!而不能持續也是苦。不能保持啊就有苦。所以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這是什麼意思?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原因。一個是「無常」「變化」不斷的是在生、住、異、滅。心是「生住異滅」,身體叫做「新陳代謝」。這是世間的自然現象。
如果已經知道「無常」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沒有人能改變。既然這是事實,那就是正常。既然是正常的,你就不必以此而為苦!那就是從「苦」得到解脫。從「苦」得到自由,不被「苦」所困擾。這就是個無常的「觀念」,基本的觀念。
在「無常」中呢?您永遠找不到「我」。所以面對自我當下的時候,知道「無常」這是正常的。而當你痛苦時就是您用平靜的心面對體驗它,看看它是怎麼的苦法?真的有那麼多的「苦」嗎?通常沒有,而大部分是心理因素居多。
那什麼是心理因素呢?這就是心裡頭自己起的煩惱。
煩惱是怎麼起的呢?我們已經有說過是內心與情境在相互對抗,有對立的心。但是「無常」的事實是不是「放下」的過程?是的!所以您不要排斥「放下」的過程。隨順它!否則您就會「苦」。
煩惱怎麼起的
煩惱是怎麼起的呢?當我們有煩腦的時候是在「心與境」不諧調的狀態。心裡的煩腦跟外面的境界對立,還有心裡的煩腦也跟自己的心境相對抗。心境是什麼?您的理想、您喜愛的感受、您的習慣性模式、您的認知。自己跟自己的心境在對抗,有對立的心。
外面的境界,這「外境」是什麼?是眼、耳、鼻、舌、身、意,受到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您覺得很不舒服、很難受、很排斥、不能稱心如意,跟外境在對抗,有對立的心。
所以有煩腦起是怎麼起的?是自己心裡頭在跟外面的「色塵」色、聲、香、味、觸,和「心境」中的色、受、想、行、識的「法塵」在相互對抗,有對立的心。
但是有對立,是不是「恰恰相應」呢?是「恰恰相應」的!那心裡頭還需要打鼓嗎?不需要啊!那還有您的事嗎?什麼事也沒有!那就原本一直都在平衡當中了!
所以有煩腦起是歷緣對境,剛剛好平等平等「因徹果海,果徹因緣」因果相互支持的事,沒有誰能夠佔得了誰的便宜的。既然是相互支持平等平等的,那心裡頭還需要起煩惱、起不平等的心了嗎?不需要了!
當不會有不平等心生起來,那麼您就是有智慧的人了。所以說,有智慧的人看待「煩惱」即是「菩提」心中平等平等。禪修者這樣有煩惱起時隨時看顧自己的心,不受境界影響。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