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禪修 |有關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欄位的語音去練習。
願您使用愉快!
四念處止觀禪修:
行程代碼:31Medit
慢步經行
這個時間教您另一種在動中靜心的練習方法,如何利用走路來禪修。
又叫做經行,經行有許多種,有快丶慢和自然的走等等。
先教您慢慢的經行。
假如您準備好要練習禪修,末學會建議還是從最簡單方便的經行走路開始學起 。
您可以隨時隨地,依照身處的所在地,先瞭解整個環境找到適當的地方,
一方面你先放開整個身心,從頭腦、臉部肌肉、手臂、身體到腳整個放鬆,
一方面你先行靜靜的站立,自然目視著前方,
了解預定經行的路線,了解現在最真實的身心狀態,
等你的內心準備好了,要開始經行的時候,才自然提腳前進,
非常緩慢非常緩慢的過程前進,
愈慢的過程讓腳移動的覺知變得很清楚,
這是慢步經行的目的。
兩手放鬆在沒有壓力的位置,
在覺知的平衡下很慢很慢的提起你的右腳,
盡量貼近地面,離地不超過十公分,
先是後腳跟慢慢很緩慢的提起來,
再腳掌緩緩的離地,
最後平衡之中腳趾、腳尖再離地,
然後平平的往前移動,
兩腳掌的相距不會超過一個拳頭的距離,
再腳尖慢慢地著地,腳掌,腳跟,再整個腳很踏實的平衡踏入地面,
確定平衡之後再輕緩的移動另一隻腳,
轉灣的時候你可以停下來,站立一下子。
覺知停止、轉灣、停止,再前進,
或是你不管轉灣、停止,只是單純的覺知移動的腳步也很好。
只是知道自然移動的雙腳,接觸地面和離開地面的感受。
第一個階段,先練習只有單一方面地知道前腳掌皮膚接觸地面的感覺。
也就是你只專注在每一次的前腳緩緩放下腳掌接觸地面踏實的感覺,
不去管後腳提起的過程。你練習一段時間之後
(例如 十至二十分鐘),接著再練習另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反過來, 只是單一方面地知道後腳掌離開地面皮膚接觸的感覺。
也就是你只專注在你的後腳緩緩提起離開地面與腳掌接觸柔軟輕鬆的感覺,
不去管前腳放下的過程。
在這兩個階段的過程你可以依照你的意思交互練習一段時間。
這兩種慢步經行方式,都可以暫時讓內心沉澱下來,不妨可以練習看看!
很慢很慢的過程。
兩個階段的練習之後,接著你可練習第三者,
知道前腳踏出放下的感覺,也同時知道後腳支持後提起的感覺。
也就是說你知道前腳、後腳的整個行走過程的相互關係。
很清楚的你會發覺到,
前腳的放下必需有後腳的提起,
或是後腳的提起必需有前腳放下的過程,才會有雙腳的運行。
你有沒有發覺到,兩者必需同時而且它們必需達到一個平衡關係才能夠運作,
如果不是相互支持,互相平衡的關係,那一切行為就無法運作,對不對?
這樣你練習一段時間,覺知整個前後腳及身心平衡的關係。
這樣一段時間之後是不是很容易發覺,一件事實,發覺到行走必需雙腳彼此搭配得剛剛好才可能前進,
同時也可以理解並發覺到,一切事物也是一樣有在平衡的狀態下才能夠運行自如的,有沒有這種明白?
所以你的每一個動作,每個起心動念,其實它們都在平衡關係之中,而且這個世界每一樣的事物,都是彼此相互平衡恰到好處的關係。
有這樣練習和瞭解之後,你就可以開放你的心,如實了知當下的因緣都是平衡的過程。那麼我們心裡上就不會為了那些微小的事情在不平衡煩惱了,對不對?
如果你的後腳不提起來,那麼你的前腳就沒辦法放下。
假如你的前腳也不放下,你的後腳就提不起來。
如果沒有前腳放下的因緣,也不會有後腳提起的因緣,
它們之間都一直存在一個平衡關係,沒有不平衡關係。
如果沒有不平衡關係那它們的(煩惱)因緣就不動!
不動,人我對立就消失!什麼我的煩惱因緣也沒有,對不對?
因為它們都是恰到好處完全平衡的關係,
當下就已經是最好的因緣了,一切都在安靜無諍。
即然是恰到好處,
那麼意思是那裡也不需要取著,當下就具足出離心和捨念的滿足。
那這樣是不是就不會生出不平衡丶不平等的心了呢?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