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禪修 |有關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欄位的語音去練習。
願您使用愉快!
四念處止觀禪修:
行程代碼:31Medit
調心平等
五根需要平衡是什麼意思呢 ?
如果他的信心,他的信根太明顯,關於他對於自我要求的策勵就很明顯 ! 假如他不夠用智慧來分別這個太強迫自我的情況 ! 那他的心出現悼舉不安 !
如果修行者知道他的定,已經變成無功用行 ! 但是他不夠用精進! 他用太多無功用行,那他的心就會沈落下去!
如果修行者有功用行,有用精進,不夠用無功用行和用「定」!
他用太多有功用行,太多棈進,不夠用「定」 ! 那會什麼情況呢 ? 會愈悼舉 !
所以他來調他的心平等 !
他要用愈來愈微細的了解,關於他的正念跟正知的修行!
那他怎麼它做?他了解,因為他的定明顯 ! 不過精進不夠明顯 !
心在那個念,長的還是短的整個呼吸從開端到末端的過程!
如果心在那個呼吸的整個全身的過程 !
在它的開端還是中端還是末端 ! 有淨相沈落 !
所以他要知道,他現在我應該念什麼 ?
他就用清淨道論的道理,我應該念跟智慧有關係的覺支 !
什麽是跟智慧有關係的覺支 ?
精進覺支、 擇法覺支、 喜覺支。
因為他念它們,所以在全部過程, 長的還是短的全身呼吸的過程 ! 他就不讓心”落" !
為什麼? 因為他「尋」!「尋」就是尋找的尋。
「尋」就是禪定中智慧的用具! 智慧的用具,有「五禪支」叫做「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是讓心指向或投向面前禪修所緣目標。可以說是類似「向心力」及「確認心」。意思例如一個人走入濃密森林小徑,他必須不斷伸出雙手撥開樹葉才能看見清楚並找尋到前面的路徑。
「伺」是當路上已經沒有樹葉的干擾已經看清楚目標行走其間了,形容行者的心也已經貼近住在禪修所緣目標,這個叫做「伺」。當你撥開樹葉時直接就會知道自己走在路上,所以有「尋」通常就會伴隨有「伺」的出現。
「喜」是什麼?由禪定而引起的喜樂由內而外的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行者的心自然會形容這是不斷湧現的喜樂和輕安。
「樂」是什麼?喜消退了之後,修行者安住於平靜、正念與正知,並且他的心裡感受寧靜滿足的快樂。於是他進入並安住於聖者們所宣說得:『他以平靜與正念快樂地安住。』的第三禪。此無喜之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由外而內遍滿全身的滿足、安樂。
「一境性」是形容心很明顯的處於單一目標的狀態。由於捨棄了樂與苦,以及先前喜與憂的消逝,修行者進入並安住於無苦無樂、具有因捨心而完全淨化之正念的第四禪定。
由這個解釋可以很容易知道,我們修習禪定為什麼第一個一定要先有「尋」,假如沒有「尋」等於是沒有「善法欲」,如果不先把樹葉撥開,他就看不到正確的路。那麼一切善法都不能得以成就了。
因此修行禪定及智慧的人「初禪」一定有「尋丶伺丶喜丶樂丶一境性」這五禪支,支的意思就是支持,五種情況來支持第一禪定。因為他”尋”他的所緣! 他拉他的心在所緣上,
他就會更深入的了解,關於他的所緣更微細 !
因為他知道如何借力使力,平等的精進,
他能用智慧選擇方法知道哪裡對哪裡不對,並且他能夠歡喜他的禪定,維持內心平衡。
所以他的心沒有機會沈落 !
那他現在在這個安定的階段, 要怎麼學會來安置心呢?
他念,如果淨相出現在長的還是短的入息出息的全身的過程,在開始丶中間還是末端 ! 他發現有淨相不穩定或是不平衡。可以馬上發現它馬上處理 ! 不讓它繼續 ! 這樣他才能夠,學怎麼入禪定的境界!
如果他太過精進 ! 還是心不夠用定! 不夠用智慧 ! 那出現什麼情況? 心有悼舉,
心就會散亂! 對不對?
那在這個情況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
在長的還是短的全呼吸的身的開端還是中端還是末端,他念什麼?
他念跟定有關係的覺知!
什麼是跟定有關係的覺知?跟禪定有關係覺知?
就是,輕安覺支、捨覺支、定覺支。
因為當它們明顯,那悼舉的心就不會明顯!如果它們不明顯,悼舉才會明顯!
不過因為現在在這個階段,他已經能夠念每一個長的入息出息,還是短的入息出息!
從它的開始到它的末端,就是呼吸的全部過程 !
所以他的了解變成愈來愈微細,他連傾向轉換為掉舉還是昏沉,他都能夠看得到很清楚!
所以當下馬上就能處理!
如果他這樣仔細的修,才能夠深入定的境界。
如果他是在培養襌定的過程,那這樣才能讓他的襌相或禪定的境界會變成很穩定!
不改變顏色、不改變形狀。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這樣襌相或禪修的境界就變成禪定。那他就不用注意別的所緣,只注意禪境。
那平等「捨」是什麼道理 ? 好像如果心沒有活力!
沒有活力就是昏沉!那怎麼沒有活力變成有活力呢?
禪修者就像在野外燒開水,因為我們加乾燥的木材才能燃燒, 對不對 ?
這個乾燥的木材,就是智慧! 跟智慧有關係的覺支!
如果火變得太大, 就是掉舉! 那他就減少!怎麼他減少呢 ? 他就不加木材,對不對 ?
所以,如果他在修行的過程,如果他的心沒有力量,如果關於修行沒有熱忱!
如果他在念長的還是短的全身呼吸的過程,他不夠用熱忱 ! 所以他念什麽 ?
他歡喜他的心! 讓它歡喜! 念佛丶念法丶念僧 ! 還是他讓心激動 ! 他念死、他念老、他念輪迴的苦 ! 這樣他才能夠用熱沈,關於平衡他的境界 !
那如果他在用正念正知的過程,他有成功的在抑制掉舉 ! 再成功制御他的心 ! 還有昏沉 ! 那他的心就變成平等。如果他的心變成平等,是因為他在出現掉舉的境相,他能夠用正念正知 !他能夠攝這個掉舉 ! 如果出現昏沉的情況,他能夠用志向 ,他能夠 用正念正知跟用那些跟智慧有關係的覺支 !所以他的境界變得愈來愈平等 !
在這個情況下,他就能 夠“捨” ! 捨去更微細的干擾,捨!捨到完全的捨 !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