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四念處又稱為四念住觀。四種念處分別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它是一種,將你的注意力,完全投入於自己當下身心世界乃至一切環境,的非常實用而且可以如實透視自我的觀察方式。

整體而言,四念處是一個過程,是以身、心為所緣的一整套修行方式。身念處須以心來觀照,
同時也會察覺種種感受,生起各種心。感受不離身、心,身與心兩者互相影響,身是心的依靠與展示場,而所呈現的身心現象即是「法」,每一現象有其各自的特性(自相)與共同的性質(共相)。每一念處若結合法念處的修習,都可成為解脫的法門。
身念處分別而言,有十四種練習,每種(身)練習後,觀五蘊(法)生滅,緣起、無我,就可以獲得解脫。在受念處中,有九個要素,即觀九種(受)感受,再觀五蘊(法)生滅,緣起、無我,便可獲得解脫。在心念處裡,觀照十六種(心)心,如實了知它們,接著觀五蘊(法)生滅,緣起、無我,即可獲得解脫。法念處有五種方法,皆可以修習而獲得解脫。
修習四念處可遠離對五蘊的執著。修習身念處,可捨離對色蘊的執著;修習受念處,可捨離對受蘊的執著;修習法念處,可捨離對想蘊、行蘊的執著;修習心念處,可捨離對識蘊的執著。
所以,修行四念處可以解離一切不同的束縛。
修習四念處對於任何程度的修行者,都有加分的功能。但是若是詳述內容,你會沒有耐性也只會成為頭腦的負擔。因此這裡僅提供一小段比較實用的經文,你可以背誦起來,成為日常使用。
「.......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都無所取;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則無所取。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運用此段經文你就會從生活中認識到, 身體、感受、心念、想法都具有高度的被動性 。它不會主動形成任何執持的個體,也沒有一個「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