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和目犍連的修行:
《舍利弗和目犍連的修行》 舍利弗和目犍連拜佛陀為師,努力修法,一星 期內,目犍連開悟成阿羅漢,舍利弗則在兩星期 內開悟成阿羅漢。
他們是怎麼修行的?舍利弗的
解脫是以智慧為主而成的「慧解脫」,他連續兩
星期不斷地思惟所有名法,先入第一禪定思惟五
禪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在第一禪定
中逐漸地觀察、分別所有心法、名法,在一個心
裡面有許多不同的心法,每一種心法有它不同的
功能、作用、現起,了解其生、滅,觀察到心是
無常、苦、無我。然後,再入第二禪定觀察三種
禪支:喜、樂、心一境性,在第二禪定中清楚地
分別所有心法,了解心法不同功能,了解它是無
我法、空法。依此類推,入色界第三、第四禪
定,依序進至無色界時第三禪定,觀察所有不同
心法,視其為無常、苦、無我、空。經過了兩星
期,正好舍利弗的親戚長爪外道來,佛陀為長爪
外道說法開示:「不論看到哪一種受:苦受、樂
受、不苦不樂受、喜受、憂受,所有受皆是無
我,皆是空。」當時,舍利弗站在佛陀的身後為
佛陀搧風,聽完此開示,成就阿羅漢,因佛陀開
示時,舍利弗以「定」來思惟自己的受是無常、
苦、無我、空。那時,舍利弗是修什麼定?在佛
教裡有二種定的分別,一種是止的定,另一種是
觀的定。
(一) 依相定
修觀時,是用「定」觀所有色法和名法的無
常、苦、無我。舍利弗在色界初禪至無色界第三
禪定是修持此種定法,因此能清楚觀察到心的無
我、心的空性,所以他修行解脫過程稱為「慧解
脫」。依此修行,舍利弗實踐了「定」的最高境
界──滅盡定。舍利弗很喜歡入此禪定,這是他
特殊的地方,如同須菩提托缽時,先入慈悲三
昧,再接受供養,而舍利弗則是入滅盡定後才會
接受供養,因此舍利弗開悟後,最重要的修行就
是修持這種定。
(二) 所緣定
目犍連怎麼修?他特別喜歡修習禪定、神通。
禪定的心是不能離開所緣的心,在禪定中,我們
繼續不斷地專注在一個所修持的「定的所緣」
中,這個定的所緣,就稱為「業處」。這樣的修
行,稱為所緣定,或是推想定。這時,我們的心
和所緣融化在一起。目犍連特別喜歡奢摩他的修
行,以所緣定讓心長時間停留在業處中,令心專
注不改變,之後出定,即能運用神通。他特別喜
歡以天眼通看眾生如何依業出生在不同道,依不
同的業而往生。他能夠觀天堂、地獄,也能清楚
看到所有眾生在不同世界中的結生、再生過程。
當目犍連以天眼觀餓鬼、地獄的眾生,除了清楚
地看到外,他也能聽到地獄眾生的哀號。目犍連
在一星期中不斷修定,精進努力修行,克服昏
沉,因有修定的自在,也徹底了解色法而離欲,
故得到解脫,這種解脫稱「心解脫」,這個心即
是有定的心。
舍利弗修依相定,是以「觀」為主,藉著對
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觀察而開悟。在佛弟
子中舍利弗是「慧解脫」第一,目犍連是「心解
脫」第一。目犍連在定的自在方面是最高的,但
仍不及佛的禪定自在,而舍利弗的智慧也不及
佛,因為佛陀的智慧與定的自在是無人能及的。
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先認清什麼是正法與不
正法,能尋求精髓,能分別重要或不重要,如同
舍利弗和目犍連一般,我們才能成為佛陀真正的
弟子,才能實踐佛陀的法,才能成為有「法」的
人。若不能認清正法與不正法,就如他們原來的
老師刪闍耶一樣,無法了悟正法。我們要了解什
麼是正法、不正法,當舍利弗和目犍連拜佛為師
時,已看到解脫的目標,看到這是重要的,是精
髓,是正法,此即是中道。有中道,才會有真
法、真法的果。什麼是真法的果?就是苦的解
脫。佛教傳統中,有中道,才能解脫苦。舍利弗
與目犍連能解脫苦,因為他們了解中道,真正了
解什麼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
精進、正念、正定。最後藉著正定而解脫所有的
苦,而正定的資糧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如果沒有這些資糧,
無法依定來解脫。我們要了解舍利弗與目犍連解
脫的真正意涵,他們能修正定──依相定、所緣
定,是因有正見──知道「這是苦」,知道世界
就是五取蘊,就是一切有漏法。知道「苦」才能
解脫,如果不能了解苦,就不能知道什麼是正
法,什麼是重要,什麼是精髓。
[本篇文章內容摘自,性空法師之著作「念處之道」講記,詳細內容請查(香光尼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