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ieve

Indeed, you have within you the God you have been looking for.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

(一)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佛陀世尊初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道當時,安止於優樓頻螺〔村〕,的尼連禪河邊之菩提樹下。這時佛在菩提樹下,一度盤腿正身結跏趺坐,坐受七日的解脫之樂。覺悟的過程發生在一天晚上初夜、中夜和後夜時分,佛陀在阿含經中曾經向比丘弟子如此敘述: ! 

picture

「諸比丘!我於正覺前,未成正覺,為菩薩時,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間實陷於苦:生、老、衰、歿、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離,不知老死之[出離]。何時能知此苦之出離、老死之出離耶?』諸比丘!爾時,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緣何而有老死耶?』。諸比丘! 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緣生而有老死。』諸比丘!爾時,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緣何而有行耶?』諸比丘!爾時,我以正思惟與慧生知解:『有無明故有行,緣無明乃有行。』 如是,緣此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如是此是全苦蘊之集。 諸比丘!『是集、是集』,我聞前所未聞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又「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已經證得覺悟的佛陀,附帶的證得五眼六通。他看這個世間,知道一切眾生都是在六道輪迴的生死大海中升沉,不覺生起無比的大悲心。這六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終日營著虛假不實的生活,有清淨的,有不清淨的;有善的,有不善的;到了命終的時候,隨著各人的造作,在六道中又受著種種不同的苦和樂的果報。一切眾生和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現在佛陀終於從千辛萬苦中證得這甚深微妙的真理。
     在這個時候,佛陀已經能夠知道久遠以來的自己,生在些甚麼地方,叫過些甚麼名字,作過些甚麼事情。百十萬年,生死往來的歷史,一切都能清楚瞭然。他覺悟到自己以及一切眾生,無量阿僧祇劫以來,輪轉在生死界中,有時作人的父母,有時作人的兒女,有時作人的老師,有時作人的弟子,都是有著因緣牽連的關係。可是,被現實所迷惑的人,卻不知道別人都曾作過我們的眷屬,終日給名利愛慾所囚,一點都不顧念他人。佛陀在這一切冤親平等的真理上生起悲憫之心,在夜睹明星之時為眾生發出這樣的警訊:『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迷而不能證得!』。
  此刻佛陀對一切森羅萬象,心理上已完全的明白,對一切事理已有正確的瞭解。他更感到「生」和「死」的生命輪迴完全是由自起的迷寐、妄想和無明而來,沒有執著的必要,佛陀的心、生命,此刻已覺得無邊的寬廣,確實的說,已經完全超越宇宙時空和任何意識形態的限制了。
     

   (二)〔附註:中阿含經中佛陀的一段自述〕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城的勝林給孤獨園。
佛陀告訴比丘眾:「在我還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心裡想:『我何不把念頭分成二部分,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是第一部分,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是第二部分。』於是,我便把念頭分成二部分,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是第一部分,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是第二部分。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當貪欲的念頭生起時,我便知道貪欲的念頭已經生起,它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滅失智慧,伴隨煩惱,無助於涅槃。當我知道貪欲的念頭已經生起,它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滅失智慧,伴隨煩惱,無助於涅槃時,貪欲的念頭便很快地被消滅。當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生起時,我便知道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已經生起,它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滅失智慧,伴隨煩惱,無助於涅槃。當我知道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已經生起,它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滅失智慧,伴隨煩惱,無助於涅槃時,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便很快地被消滅。」
「我捨棄、去除反覆生起之貪欲的念頭,把它消滅了;我捨棄、去除反覆生起的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把它消滅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這些念頭會生起無量邪惡不善之法。譬如在春天的最後一個月,因為種田的緣故,放牧的範圍會縮小。牧牛人放牛於野外,如果牛隻進入他人的田地,牧牛人會帶著鞭子前往趕牛。為什麼呢?因為牧牛人知道,牛隻在此時進入他人的田地,他將會被罵、被打、被縛,是有過失的行為,所以牧牛人會帶著鞭子前往趕牛。同理,我也是一樣,我捨棄、去除反覆生起之貪欲的念頭,把它消滅了;我捨棄、去除反覆生起之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把它消滅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這些念頭會生起無量邪惡不善之法。」
「比丘的心會傾向於他經常思惟、思念的事。如果比丘經常思念貪欲的念頭,他便會捨離沒有貪欲的念頭,而且心會傾向於貪欲的念頭。如果比丘經常思念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他便會捨離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而且心會傾向於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因此,如果比丘不能捨離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他就不能出離生、老、死、憂愁、悲泣、痛苦、懊惱、絕望,無法解脫一切苦。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當沒有貪欲的念頭生起時,我便知道沒有貪欲的念頭已經生起,它不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增長智慧,不伴隨煩惱,有助於涅槃。當我知道沒有貪欲的念頭已經生起,它不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增長智慧,不伴隨煩惱,有助於涅槃時,我便廣泛地修習沒有貪欲的念頭。當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生起時,我便知道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已經生起,它不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增長智慧,不伴隨煩惱,有助於涅槃。當我知道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已經生起,它不會導致自己的痛苦、他人的痛苦、自己與他人的痛苦,會增長智慧,不伴隨煩惱,有助於涅槃時,我便廣泛地修習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
「我反覆地思惟、思念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我心裡又想:『但是,由於過久的思惟、思念,身體會疲勞;身體疲勞時,心會受到妨害;心受到妨害時,心會遠離定。我應該整治內心,使心安住,得到平靜,進而專一,得到禪定,使心不受到妨害。』於是,我便整治內心,使心安住,得到平靜,進而專一,得到禪定,使心不受到妨害。我的心中生起沒有貪欲的念頭,並生起隨順此一方向的深入思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之後,也生起隨順此種方向的深入思維。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這些念頭不會生起無量邪惡不善之法。譬如在秋天的最後一個月,一切穀物都已完全收割,牧牛人放牛於野外時,心裡想:『我的牛在這裡。』為什麼呢?因為牧牛人知道,他不會因為牛隻在這裡,而被罵、被打、被縛,被認為是有過失的行為,所以他的心裡想:『我的牛在這裡。』同理,我也是一樣,我的心中生起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之後,又生起依照法的真理而生活之念頭。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這些念頭不會生起無量邪惡不善之法。」
「比丘的心會傾向於他經常思惟、思念的事。如果比丘經常思念沒有貪欲的念頭,他便會捨離貪欲的念頭,而且心會傾向於沒有貪欲的念頭。如果比丘經常思念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他便會捨離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而且心會傾向於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頭。如此,心便處於安樂平等之中。他由較粗的有覺有觀的心之止息後,內心寧靜而持續,無有覺觀之微細念頭之後,內心持續著平等和安定,由平等而產生之內心喜樂,成就圓滿第二禪而自在無礙。當他離開喜樂的執取心,捨而無求的心,成就內心不取不捨的正念正智而自在無礙,然而無所求的心帶來的安樂遍滿著全身,這便是聖者所捨、所念、所樂住,成就圓滿第三禪而自在無礙;因為平等捨的持續正智正念,使得樂的覺受消失連帶苦的覺受也同時消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的心,成就圓滿第四禪而自在無礙。」
在得到如此的禪定後,他的內心清淨,沒有污穢與煩惱,內心柔軟,不受影響,成就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如實地知見苦、苦的起因、苦的寂滅、滅苦的方法,也如實地知見煩惱、煩惱的起因、煩惱的寂滅、斷煩惱的方法。因為如此的知見,便解脫愛欲的煩惱、執著再生的煩惱及未證悟真理的煩惱。當他解脫時,便知道解脫:『沒有再生,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應做之事已經完成,命終之後沒有來生。』這位比丘因為捨離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所以能夠出離生、老、死、憂愁、悲泣、痛苦、懊惱、絕望,解脫一切苦。譬如在一個沒有干擾的地方有一個大水池,在水池的附近住有鹿群。有一個人,不為鹿群求利益,求安隱快樂,他把鹿群前往水池安全平穩的道路封閉,另外開通一條危險難行的道路,並且挖了一個大陷阱,派人看守,欲使鹿群全部喪命。另外一個人,為鹿群求利益,求安隱快樂,他把鹿群前往水池安全平穩的道路開通,封閉危險難行的道路,並且填平大陷阱,撒除看守人,使得鹿群得以全部安全。」
「諸比丘!你們應當知道,我說這個譬喻是要你們了解法義。一個有智慧的人,聽了譬喻之後,便可了解義理。大水池是比喻對五種欲望的歡喜愛念。是哪五種欲望呢?即由眼睛認知到物質、耳朵認知到聲音、鼻子認知到氣味、舌頭認知到滋味、身體認知到接觸所生起之欲望。所以大水池是指五種欲望。鹿群是指修行人、婆羅門。有一個人不為鹿群求利益、求安隱快樂,是指魔王波旬。封閉安全平穩的道路,開通危險難行的道路,是比喻三種邪惡不善的念頭,貪欲的念頭、瞋恨的念頭、害的念頭。所以危險難行的道路是指三種邪惡不善的念頭。還有其他危險難行的道路,即八邪道,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大陷阱是指無明。看守的人是指魔王波旬的眷屬。另外有一個人為鹿群求利益、求安隱快樂,是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封閉危險難行的道路,開通安全平穩的道路,是比喻三種善的念頭,沒有貪欲的念頭、沒有瞋恨的念頭、沒有害的念 頭。所以安全平穩的道路是指三種善的念頭。還有其他安全平穩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我已經為你們開通安全平穩的道路,封閉危險難行的道路,填平大陷阱,撒除看守的人,我身為導師,慈哀悲愍弟子,為弟子求利益,求安隱快樂的責任,我已經完成了。你們應當實踐我的教法,前往沒有干擾的地方,或者在樹下,或者在空曠的地方,靜坐思惟,切莫懈怠!勤奮努力,以免將來後悔!這就是我的 教法,我的訓誨。」
佛陀如是說完之後,諸比丘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

 

佛陀傳記

picture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
僅文字檔
picture 鹿野苑初轉法輪
僅文字檔
picture 耶舍出家的因緣
僅文字檔
picture 示神變使梵志出家
僅文字檔
picture 佛陀的十大比丘弟子
僅文字檔
picture 舍利弗和目犍連修行解脫的方法 僅文字檔
picture 沙門果經
僅文字檔
picture 大念處經
僅文字檔

--- 果聞法師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