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比丘弟子:
佛陀的弟子之中,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的弟子,人數不少,就是出家的弟子,光是證得阿羅漢果的常隨眾的比丘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其他分散在各地的以及後來出家證果的尚不算在內,在這些弟子中,有比較顯要的十位比丘弟子。
! 
直至現今,這十位尊者,修行的熱忱和精神,同佛陀一樣,值得我們後人景仰與學習!
現在簡單的把他們的事跡敘述如下:
智慧第一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所稱讚,智慧第一的比丘弟子,當羅侯羅年幼的時候,佛陀曾叫羅侯羅拜他為師,跟他受沙彌戒。據說在母親懷他時,舍利弗就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因為在懷孕期間,他的母親變得辯才無礙,對於艱深的問題,也能一一答辯。而舍利弗出生後,在父親教導下,學問非常淵博。就在八歲時,他力戰群師,許多論師甘拜下風,而受到國王讚賞,當即賜給他一個村莊。
二十歲時拜外道刪惹夷為師,與同學目犍連為知友,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外道刪惹夷的學說不滿,想另求真正的大師。恰巧一天遇到一位備具威儀的比丘,是佛弟子,為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起法的道理,使其頓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和目犍連一起帶領二百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了佛陀。
舍利弗不僅精通四吠陀、奧義書和佛學,還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喬薩羅國舍衛城的須達多長者用金磚鋪地,買下祇陀太子的花園,給佛陀建造一所說法的精舍,要求派一位設計和管理施工的人,佛陀即派舍利弗去擔負此項重任。在舍利弗的設計下,造有十六所殿堂專供集會之用,六十所小堂,分寢室、休養室、盥洗室、儲藏室、廁所等設施,是當時舍衛城著名的建築群。在施工過程中,許多外道一致反對須達多長者建造精舍,供養佛陀,要求與舍利弗辯論。如果外道勝了,舍利弗離開舍衛城,工程停工。但是辯論結果,舍利弗戰勝所有的外道,這些外道紛紛要求舍利弗介紹,皈依佛陀,棄邪歸正,使佛陀在舍衛城的教化,更加的順利。
舍利弗的智慧雖然超群,但他對於佛陀,卻是百依百順,從來沒有對佛陀的教示,生過反感。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常代佛說法。當過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如提婆達多叛佛後,用種種威脅和引誘的辦法來勾引佛弟子跟他同道。有不少信仰不堅定的人,貪圖阿闍世王給提婆達多豐富的供養,跟著也變節了。舍利弗到提婆達多處,質問這些人說:「你們出家是為了修道?還是為了接受供養?現在被區區小利所動搖,放棄正道的信仰,你們不覺得可恥嗎?」經過舍利弗的教育,變節的人和提婆達多原來的弟子當下認錯,跪下求懺悔,舍利弗又把他們帶回到僧團。舍利弗對維護僧團的統一做出重大賣獻,受到佛陀的表揚和僧眾們的尊敬。提婆達多最畏懼的人就是舍利弗。
佛陀在毗離城附近的森林中說法後,公布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三個月後就要入涅槃。舍利弗聽到這一消息,和大家一樣十分悲哀。在禪定中思維:過去的諸佛,上首弟子,都在佛陀以前入涅槃。我是佛陀的上首弟子,應先佛陀而進入涅槃。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佛陀同意後,就回到故鄉迦羅臂擎迦村,拜見了百歲的老母親,在誕生的房中進入涅槃。
神通第一目犍連
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
當初他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婆羅門的種姓,聽聞佛陀的因緣法而帶領一百弟子和舍利弗同時皈依佛陀。
傳說目犍連住過去世中,是一個捕魚為生的漁夫。一天看到一位辟支佛走在街上 威儀俱足,舉止安詳,生恭敬心,請到家中供養膳餚。飯後辟支佛躍身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後,上下自如。他心生歡喜,發願來生,求得神通,因此今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舍利弗監督祇園精舍工程時,外道首領勞度差要求比賽神通,目犍連顯過十八變神通,贏得最後的勝利,舍衛城裡的人民印象深刻,推為大智慧大神通的尊者。
還有一次,佛陀於十五日在阿耨蓮池邊為比丘說戒,座中少了舍利弗,叫目犍連到舍衛國把舍利弗請來。目犍連現神足通,以為一定比舍利弗先到。當他到達時,看到舍利弗結跏趺坐,坐在佛的身旁。於是問佛:「我從祇園精舍同此,明明走在舍利弗的前面,怎麼他會先我到此,難道我失去神足通了嗎?」佛說:「目犍連你有大神通,現在可以在大眾中顯現神通,啟發初學的信心。」目犍連即一足踏著地球,另一足踏上梵天,使大地震動,受到大眾的讚嘆。
一天夜裡,目犍連靜坐在恆河岸邊,看到許多餓鬼前來取水解除飢渴,眾鬼向他請問罪業因緣。第一個餓鬼問道:「我現為餓鬼,常患飢渴,看到恆河水味清涼,但取食時,水又沸熱,飲上一口,五臟六腑頓時焦爛。不知造何惡業,受此苦報?」目犍連答說:「你前世以看相算命為職業,隨心毀譽別人,言多欺騙,故受此。」
第三鬼問道:「我腹大如甕,咽喉和四肢細如針尖,見倒飲食,不能得進。不知何緣,受此苦報」目犍連答說「「你前世為官時,自恃豪強,欺壓他人,殘酷剝削民脂民膏,占為已有,故受此報。」
第四鬼問道:「我頭大如斗,全身長滿口舌,時時從口舌中流血如注,命如游絲,不知因何受此惡報?」目犍連答說:「你前世喜歡說人長短、挑撥是非、惡口傷人,故受此報。」
目犍連在定中見到母親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尖那樣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即以缽盛飯菜以饗老母,飯到母親手中,立即化為炭火。目犍連見狀,萬分悲痛,即以此情稟告佛陀,祈求開導救母的辦法。
佛陀說:「你母生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惡,愚弄眾生,故受此餓鬼之苦。每年七月十五日,是僧眾自恣日,設百味珍餚、鮮果於盆中,供養僧眾,你母即可超度。」
目犍連聽後,依教奉行,此後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漢譯為「倒懸」,形容餓鬼之苦,如人倒懸。唯有以盆盛食品齋僧,才能解除倒懸之苦。
目犍連一生不知疲倦地弘揚佛法,降伏外道,遭到外道的嫉妒。
一次,他經過伊私闔梨山下,被裸形外道看到,就從山上推下亂石,目犍連活活地被打死。他是佛教史上第一個為了傳播佛法流血殉教的人。
目犍連被害的消息,傳到了阿闍世王耳中,震怒非常,數千名裸形外道被王處死。
比丘們紛紛請問佛陀,「目犍連神通第一,為什麼不用神通與外道對抗?又為什麼不躲避外道的暗算?」佛回答他們說:「神通敵不過業力,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他於過去生中,捕魚為業,不知有多少生命喪生在他的手中。對覺悟者來說,死是生的必然結果,無所畏懼。目犍連的死,正是因果法則最好的示現。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尊者在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是說法第一!
富樓那與佛陀同日出生,他與佛陀一樣,具有強烈的出離心。所以後來他與朋友一行人,離開家到雪山修行。他在雪山修行數年,有一日知道佛陀已經證得無上菩提,於是離開雪山皈依佛陀,成為佛陀弟子。富樓那個性慈愛熱心,由於他的善巧說法,在僧團中得到許多人的敬重。而佛陀也經常派他到各地說法,不論地方多險惡,富樓那都能以慈心、護法來感化他人。所以富樓那對佛法弘化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在佛陀滅度後,他與大迦葉在結集的內容上有意見,而離開僧團到處弘揚佛法,但這一點都不減損富樓那對佛法的貢獻。
富樓那尊者不是只求自利的人,他精進佛道,勇猛修行,有一次佛陀特別告訴他成就菩薩的四種法門,佛陀道:
『富樓那!修學佛道的比丘,先要成就菩薩四法,才能於正法中得不退轉,是那四法呢?
第一、聽到未曾聽過的法門,思量義理,不可即刻批評。
第二、希求多聞,深生欲心;於空閒處,深生樂心;求斷瞋恚,修集慈觀;為斷貪欲,修不淨觀;為斷愚癡,修因緣觀。
第三、要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即能成就無依止智,對於一切法不念不分別,才能為眾生宣說大法。
第四、要廣行布施,嚴持戒行,勇於忍辱,精進菩提。
樓那!你能成就此菩薩四法,當能常為諸佛稱讚!』
解空第一須菩提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解空第一的是須菩提尊者。據說當須菩提出生的時候,屋內所有物品皆消失不見,而後又恢復原狀。家人請示占卜師,占卜師便預言須菩提將來會有大智慧。
由於須菩提在過去世中,曾起瞋恚心,此念使其墮惡龍身五百世。雖已為人身,但暴躁的習氣仍未改,於是須菩提一人到山上修行,後來由於山神告之佛陀已出世轉法輪,須菩提便皈依佛陀。
須菩提對空性了解甚深,佛陀也由此因緣宣說空義。而須菩提不只是理論上了解而已,他更是以實際表現,例如佛陀從忉利天返回時,蓮華色女尼以神通得以色身見佛陀,但須菩提卻以了知空義、不著相的方式先迎佛陀法身,可見須菩提是真正明白「空」的真實義。
須菩提由於通達空性,所以能隨順世間,行大忍辱,對任何人,都能做到無惱無爭。佛陀對他的修證,十分欣賞,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他已證得無諍三昧,在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須菩提回答說:「您老人家對我的稱讚,真不敢當。我決不承認是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若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執還未斷除,終日還耽溺在有證有得的法執之中。其實,舍利弗、目犍連才是真正的離欲阿羅漢。」
論議第一迦旃延
迦旃延尊者在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是論議第一!
迦旃延從小極為聰明。當他兄長從外地學成回來,為大眾講說吠陀經論時,迦旃延只聽一次,就能背誦出來。由於其父為國師,擔心迦旃延兄長會因嫉妒而加害迦旃延,所以就將迦旃延送到阿私陀仙人處學習。
阿私陀仙人是一個受人敬重的修行者,迦旃延在其教導下,成為一個很好的弟子。阿私陀仙人臨終前,預知佛陀將會證得無上菩提,因此囑咐迦旃延要皈依佛陀,但迦旃延由於耽於名利供養,所以一直沒去。直至有人請教唯佛能解的偈子時,迦旃延才皈依佛陀。
迦旃延的教化方法,善於個別談話。再頑固的人,只是聽他一席話都會茅塞頓開。由於思路清晰,論法時往往一下子就能讓對方啞口無言,例如他與惡生王的談話,利用基本的思考法則,馬上就將惡生王感化。又如他與惡生王解夢等事蹟,足見其智慧。
由於迦旃延尊者長於議論,感化很多人,來皈依三寶,奉行佛教。
頭陀第一大迦葉
大迦葉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頭陀第一!
頭陀就是修習苦行的意思,凡是修苦行的人第一要選擇空閒的地方,第二要過托缽乞食的生活,第三要常居一處,第四要一日一餐,第五要乞食不擇貧富,第六要守三衣缽具,第七要常坐樹下思惟,第八要常在露地靜坐,第九要穿著糞掃衣,第十要住於墳墓之處。修學頭陀苦行的人就是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在無量劫以前,一位貧苦的年輕人與一位卑賤的少女,以一念之善供養辟支佛,並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善知識修學佛法。這一對青年男女經過無量劫的修行,分別投生於印度不同種姓的大富人家,並成為一對在修行道上互相提攜、互相成就的夫妻伴侶,先後於佛陀座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這一對傳奇的夫妻,就是大迦葉與跋陀羅。
在佛陀出家的同一天日、同一時,住在不同國家的大迦葉也一個人出家了。在佛陀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時,大迦葉同樣自力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在佛陀證得各種神通及漏盡智時,大迦葉尊者也是一樣的。然而,當佛陀得道後不久於王舍城的多子林內的樹下靜坐,迦葉看到佛陀肅靜威嚴的相好,合十頂禮,立刻懇請佛陀收為弟子。佛陀即為他剃度,並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在剃度後第八天,迦葉即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並帶領跋陀羅一同出家,在佛陀的座下共同修行,隨侍佛陀直到佛陀涅槃。
大迦葉尊者的修行,以苦行頭陀為第一。所謂苦行頭陀,就是穿著糞掃衣,住阿蘭若、托缽乞食等,大迦葉因為長年這樣修行,所以衣著破露、形容枯槁,引起很多人的輕視,可是佛陀卻常常公開讚歎大迦葉,讓大家瞭解大迦葉苦行的功德。
舍利弗、目犍連曾勸他發菩提心,從事宏法利生的佈教活動。他拒絕說:「我只能樹立艱苦修行的榜樣,讓來者對少欲知足的出家人能尊重和實踐。」
一次,佛在鹿母講堂為眾說法,迦葉身穿糞掃衣,蓬髮垢面。蹣跚走來。佛陀勸他:「迦葉,你年紀老了,不要繼續苦行,脫下糞掃衣,換上整潔輕軟的衣,不要過於疲勞。」迦葉拒絕說:「我以頭陀行為樂事,不為衣愁、不為食憂,沒有人間的得失,我的內心感到清淨解脫的喜悅。」佛陀聽了迦葉的話,意味深長地說:「將來我的正法,不是毀於天魔外道,而是毀於僧團的腐化與墮落。若要正法久住,憎團鞏固,一定要像迦葉那樣過精進的出家生活。迦葉,就依你吧,我不勉強你。」
佛陀涅槃後,弟子們欲行茶毘,數度引火都被諸天所滅,直到大迦葉趕至時,佛陀的遺體才自行火化。大迦葉尊者於佛陀入滅後,親自主持經典集結的大會,並繼續領導佛教僧團二十年,最後才將領導權交由阿難陀,隻身於雞足山入涅。當他進入雞足山的石洞時,他發願衣缽不壞,石穴自動閉合,直到彌勒菩薩出世,他要親手將佛教的道業傳給彌勒尊者。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比丘弟子的天眼第一!
阿那律和摩訶那摩(摩訶男)是兄弟,同是甘露飯王所生的王子,當初他弟兄二人約定,兄不出家,弟即出家;弟不出家,則兄出家。後來阿那律和跋提王子等七人同時皈依佛陀,披剃出家做了沙門。
有一次當他聽聞佛陀說法時疲倦而打瞌睡,因而受到佛陀的苛責。從那一次以後,阿那律再也不肯閉上眼睛睡覺,這樣經過了許多日,終於瞎了。 阿那律的眼睛雖然瞎了,可是他並不因此而放逸,依然是比丘中禪坐、持戒等方面最為優秀的人之一。
有一次,他在獨坐中體會到真實的「道」,佛陀於定中知道了,於是特別為他開示「八大人念」之法。又有一次,眾人為阿那律作衣,佛陀特地請阿那律為眾人說法,與大家分享他修行持戒的心得。
一次,佛陀和失去肉眼的阿那律坐在一起,慈悲的安慰他、並教他如何修定就可以見到光明。阿那律信任佛陀的話,他不久就得到天眼,不分遠近,不論內外,他都能看到,在佛陀的弟子中,從此阿那律是有名的天眼第一!
在中阿含經之長壽王品中有一段這樣子的敘述:
………………佛陀,執持衣缽,從護寺林前往般那蔓闍寺林。此時,有三位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住在般那蔓闍寺林中。這三位尊者的生活是這樣的:如果有人乞食後,先回到住處,就會先舖設座位,取水,率備洗腳盆,設置洗腳墊,擦腳布,並且準備飲用水及洗澡水。如果能夠吃完所乞食的食物,便將它吃完;如果還有剩餘,便放在器皿中蓋起來。之後,便收攝衣缽,清洗手腳,將墊布置於肩上,進入房間,禪坐思惟。乞食較晚回來的人,如果能夠吃完所乞食的食物,便將它吃完;如果不夠的話,便將他人剩餘的食物吃完;如果還有剩餘,便將它倒在沒有草的地方,或沒有蟲的水中。之後,清洗食具,放在一旁,收攝座位,清洗洗腳墊,收拾擦腳布及洗腳盆,並且準備飲用水及洗澡水,清掃食堂、糞便,然後再收攝衣缽,清洗手腳,將墊布置於肩上,進入房閒,禪坐思惟。在午後接近黃昏的時候,如果有人先從禪坐中起來,看見沒有飲用水及洗澡水,便準備之。如果自己能夠勝任,便自己取水,放在一旁。如果自己無法勝任,便招手請另一位比丘,兩人共同取水,放在一旁,但是彼此不交談,不問候。這三位尊者每五日集會一次,互相說法,或者默然對坐。
於是,守林者看見佛陀從遠處走來,便阻止佛陀,說:「沙門!你不可以進去!因為這個樹林中住了三位尊者,阿那律陀、難提、金毘羅,他們可能不會讓你進去。」
佛陀回答說:「守林者!他們如果看見我,絕對會讓我進去,不會不讓我進去。」
尊者阿那律陀看見佛陀從遠處走來,就告訴守林者:「守林者!你不要訶止佛陀!你不要阻止佛陀!因為他是我的師尊,他是佛陀。」尊者阿那律陀便出來迎接佛陀,接過佛陀的衣缽,尊者難提為佛陀舖設座位,尊者金毘羅為佛陀取水洗腳。
佛陀洗過手腳之後,便坐在尊者難提為他準備的座位,坐好之後,佛陀便問:「阿那律陀!你是否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說:「佛陀!我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佛陀又問:「阿那律陀!你是如何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說:「佛陀!我心裡想:『這是我的利益,我的收穫,因為我能夠與如此修習梵行的人生活在一起。』佛陀!我常常對於這些修習梵行的人,造作身體、言語、意念上慈悲的行為,不論是在公開或私下之處,都是一樣。佛陀!我心裡想:『我願意捨棄自己的看法,隨順他們的看法。』佛陀!我便捨棄自己的看法,隨順他們的看法。佛陀!對他們,我從來沒有絲毫不認同的看法。佛陀!我是這樣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佛陀問尊者難提,所得到的回答也是一樣。
佛陀又問尊者金毘羅:「金毘羅!你是否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尊者金毘羅回答說:「佛陀!我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佛陀又問:「金毘羅!你是如何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尊者金毘羅回答說:「佛陀!我心裡想:『這是我的利益,我的收穫,因為我能夠與如此修習梵行的人生活在一起』佛陀!我常常對於這些修習梵行的人,造作身體、言語、意念上慈悲的行為,不論是在公開或私下之處,都是一樣。佛陀!我心裡想:『我願意捨棄自己的看法,隨順他們的看法。』佛陀!我便捨棄自己的看法,隨順他們的看法。佛陀!對他們,我從來沒有絲毫不認同的看法。佛陀!我是這樣一切安好,飲食沒有缺乏。」
佛陀稱讚說:「很好!很好!阿那律陀!你們是否因為如此不放逸、熱忱、努力,而達到超越一般人之最殊勝智見,成為快樂的生活者呢?」
尊者阿那律陀回答說:「佛陀!我們是如此不放逸、熱忱、努力,所以我們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佛陀告訴阿那律尊者說:「阿那律陀!你們應該理解為什麼你們所知覺到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不久之後便消失了。阿那律陀!過去,當我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前,我也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於是,我努力不懈,令身安住,正念正智,沒有愚、癡,令心得定,專注不移。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我努力不懈,令身安住,正念正智,沒有愚癡,令心得定,專注不移,如果世間沒有真理,那我還能夠證悟真理嗎?我的心中生起了疑惑,因為有疑惑,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疑惑,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沒有生起適當的專心,因為沒有生起適當的專心,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阿那律陀!為了使心生起適當的專心,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生起病痛的念頭,因為生起病痛的念頭,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病痛的念頭,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整個人變成遲鈍、昏昏欲睡,因為變成遲鈍、昏昏欲睡,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變成遲鈍、昏昏欲睡,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太過努力,因為過度努力,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譬如有一個大力士捉蒼蠅時太過用力,結果把蒼蠅捏死。同理,阿那律陀!我太過努力,因為過度努力,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1 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頓、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過度努力,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太過懈怠,因為過度懈怠,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 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譬如有一個大力士捉蒼蠅時太過放鬆,結果讓蒼蠅飛走。同理,阿那律陀!我太過懈怠,因為過度懈怠,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 ,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 不可以變成遲頓、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過度懈怠,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生起恐怖害怕,因為生起恐怖害怕,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 ,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譬如有人行走在路上,搶匪突然從四面八方過來,他看見搶匪,生起恐怖害怕,全身毛髮豎立。同理,阿那律陀!我的心中生起恐怖害怕,因為生起恐怖害怕,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不可以生起恐怖害怕。阿那 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恐怖害怕,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 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
的心中生起歡喜得意,因為生起歡喜得意,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譬如有一個人原本想尋求一個寶藏,卻意外獲得四個寶藏,他便歡喜得意。同理,阿那律陀!我的心中生起歡喜得意,因為生起歡喜得意,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不可以生起恐怖害怕,不可以生起歡喜得意。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歡喜得意,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 。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生起驕傲自大,因為生起驕傲自大,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不可以生起恐怖害怕,不可以生起歡喜得意,不可以生起驕傲自大,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驕傲自大,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生起種種想,因為生起種種想,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不可以生起恐怖害怕,不可以生起歡喜得意,不可以生起驕倣自大,不可以生起種種想。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種種想,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又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可是不久之後,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心中有什麼障礙嗎?為什麼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呢?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的心中生起不想作意物質,因為生起不想作意物質,所以我的禪定會退失,當禪定退失之後,我所知覺的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都消失了。阿那律陀!我應該要這樣想:我的心中不可以生起疑惑,要生起適當的專心,不可以生起病痛的念頭,不可以變成遲鈍、昏昏欲睡,不可以過度努力,不可以過度懈怠,不可以生起恐怖害怕,不可以生起歡喜得意,不可以生起驕傲自大,不可以生起種種想,不可以生起不想作意物質。阿那律陀!為了使心不生起不想作意物質,我便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因為我獨自住在偏遠之處,心不放逸,努力不懈,所以我便知覺到光明及物質的顯現。阿那律陀!如果我的心中生起疑惑,我的心將會把它清除,如果我的心中沒有適當的專心、生起病痛的念頭、變成遲鈍、昏昏欲睡、太過努力、太過懈怠、生起恐怖害怕、生起歡喜得意、生起驕傲自大、生起種種想、生起不 想作意物質,我的心將會把它清除。」
「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我應該修習三種禪定,即有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無覺無觀定。阿那律陀!我便修習三種禪定,即有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無覺無觀定。當我修習有覺有觀定,心便順向無覺少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有覺有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 ,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當我修習有覺有觀定時,心便順向無 覺無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有覺有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當我修習無覺少觀定,心便順向有覺有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 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無覺少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當我修習無覺少觀定時,心便順向無覺無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無覺少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當我修習無覺無觀定,心便順向有覺有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無覺無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當我修習無覺無觀定時,心便順向無覺少觀定,如此我便不會失去對此定的智見。阿那律陀!我如此確認之後,便日日夜夜修習無覺無觀定。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有時候,我知覺到光明,但無法知覺到物質的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是什麼緣故,使得我知覺到光明,但無法知覺到物質的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如果我只作意光明,而不作意物質的顯現,那麼我只能知覺到光明,但無法知覺到物質的顯現。阿那律陀!因此,我便知道,為什麼我日日夜夜只能知覺到光明,但無法知覺到物質的顯現。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有時候,我知覺到物質的顯現,但無法知覺到光明。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是什麼緣故,使得我知覺到物質的顯現,但無法知覺到光明?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如果我只作意物質的顯現,而不作意光明,那麼我只能知覺到物質的顯現,但無法知覺到光明。阿那律陀!因此,我便知道,為什麼我日日夜夜只能知覺到物質的顯現,但無法知覺到光明。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有時候,我知覺到有限的光明,也知覺到有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是什麼緣故,使得我知覺到有限的光明,也知覺到有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如果我入定時間較少,〔天〕眼的能力就會減弱;因為〔天〕眼的能力減弱,所以我只能知覺到有限的光明,及知覺到有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因此,我便知道,為什麼我日日夜夜只能知覺到有限的光明,及知覺到有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
「阿那律陀!有時候,我知覺到無限的光明,也知覺到無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想:是什麼緣故,使得我知覺到無限的光明,也知覺到無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我心裡又想:如果我入定時間多,〔天〕眼的能力就會增強;因為〔天眼的能力增強,所以我便能知覺到無限的光明,及知覺到無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因此,我便知道,為什麼我日日夜夜能夠知覺到無限的光明,及知覺到無限的物質顯現。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阿那律陀!如果我的心中生起疑惑,我的心將會把它清除;如果我的心中沒有適當的專心、生起病痛的念頭、變成遲鈍、昏昏欲睡、太過努力、太過懈怠、生起恐怖害怕、生起歡喜得意、生起驕倣自大、生起種種想、生起不想作意物質,我的心 將會把它清除;而且反覆地修習有覺有觀定、無覺少觀定、無覺無觀定、一向定、雜定、少定、廣無量定,如此我便能生起清淨的無量智慧,安住於定中,努力修習 三十七道品,知道:『沒有再生,盡苦之道已經圓滿成就,應做之事已經完成,命終之後沒有來生。』阿那律陀!在那時候,我行持於這樣的修習,安住於這樣的修習。」
佛陀如是說完之後,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毘羅對於佛陀所說,都很歡喜地接受。
持戒第一優波離
優婆離漢譯「上首」,以其持律,為眾僧之首,故名。又譯「近執」以佛為太子時,為親近執事之臣,故名。優婆離出身於首陀羅族,是釋種理髮的奴隸,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髮。
佛回迦毗羅省親時,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歡喜地為他剃度,並說優婆離很有善根,將來一定能宣揚正法。
優婆離出家後,很快證得聖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視行住坐臥四威儀,對佛制定的戒條,都能一一嚴加遵守,從不毀犯,被大眾推為持戒第一。
僧團中一些不持戒的人不大歡迎他,看到優婆離來了,就把門關起來,不予理睬。偷蘭難陀比丘尼竟當面罵優婆離說:「你在僧團裡興風作浪,提倡什麼戒律,給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難和苦惱。」
佛陀知道了這一情況,把那些對優婆離無禮的比丘、比丘尼叫來,嚴肅地說:「你們對持戒的比丘不尊敬,還有誰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師,戒住則法住。你們不尊敬戒,就說明有非法的企圖。」
優婆離在僧團中被公認為持戒第一,他經常向佛問戒。如迦毗羅的釋迦族,法律規定:凡釋迦族女子,不得嫁給別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當時釋迦族黑離車女,青年喪失,有許多異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將她占為己有,不允許她外嫁,並把她打傷。此人即逃到祇園隨比丘尼出家。迦毗羅國政府到處通緝此女。
優婆離將此事報告了佛陀,並請示說;「犯了國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說:「假若有人犯了國法,在未宣判無罪之前,僧團不可收她出家;並把收留黑離車女出家的比丘尼叫來苛責一頓。」清靜僧團對犯了戒律的人,還要擯棄出去。犯了國法,自應受國法制裁,佛法不能包庇犯罪份子,不能牴觸國法。
有一天優婆離問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為社會上男女做媒?」佛答說:「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邊,持女意至男邊,乃至介紹一交會,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需要悔過。戒是規範身心,防非止惡,而男女問題最易給人帶來煩惱與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對此限制特多。」
僧團擴大後,依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頗、偷蘭難陀等,這些人常在僧團裡挑起爭端,製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眾,能辨別是非,主持公道的優婆離,到各處調解糾紛。如佛派他到拘睒彌國、沙祇國去息爭。優婆離息諍的原則是「彼處諍事彼處斷」,哪裡的是非哪裡了,不把爭端的事擴大,不將爭端的話傳播。
優婆離調解糾紛的方法,重調查研究,重證據,從不偏聽偏信。他接受一個事件的處理,先召開不同對象的會議,曉喻大眾說:「我奉佛慈命,為你們好爭者作種種羯摩、擯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虧,看到執法如山的優婆離,就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不敢相爭,這就使一場爭事,化為無形。
有幾次優婆離乞食途中,見病比丘臥在糞穢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見一病比丘臥於路旁,裝著不見,繞道而行,不願照顧病比丘;還有的病比丘,認為患了病,即可不須持戒,隨意行事。
優婆離將這些問題向佛提出來,請求開示,佛陀答說:「生病比丘應住於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室中,弟子應常侍左右,灑掃房中,插花燒香,聽候呼喚。應以飲食湯藥,供養病比丘。如果病人無飲食湯藥,大眾應供給。大眾若無,應取病比丘值錢的衣缽等物易取飲食醫藥。若病比丘愛惜不捨,應由大德軟語說法,使其開解。然後貿易。若無貿易,大眾應乞化供給。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給予。如僧食中沒有好食,看侍人應持缽到聚落中乞食,將好食供養病人。」
優婆離對病比丘的關心,說明持戒的出發點,是在於慈悲為人,使人們感到僧團的溫暖與幸福。
優婆離認為每個比丘、比丘尼都要關心的是僧團的團結。對僧團有利的話和事,要多說多做。
例如禮拜、恭敬、隨順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發心助僧、贊僧、和僧等,名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樂。說和做對僧團不利的話和事,名「破和僧」。破和合僧的行為有三:一、對比丘或僧團輕視、嘲笑、譏諷、毀謗者。二、在家信徒對出家僧團,妄分人我,或挑撥離間,製造糾紛者。三、軍政人員,以專政權力。干涉寺院、驅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墮在地獄受苦。
優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入滅時,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王舍城結集,公推他結集律藏。
誦律時,每一條目都說明佛於何時、何地、對何人、以何因緣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輕重程度等項目,都說得清清楚楚。參加結案的長老,對他記憶力之驚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正式結集時,第一先結集律藏。這是用問答的方式來結集,也是用一種叫做「單白羯磨法」的方式。來決定是由迦葉尊者,作為能問律法戒條的人。又決定優波離尊者,為所答律法戒條的人。優波離尊者也作一次的「單白羯磨法」,表示非由私意回答,是遵僧所差,遵佛在世所制,據實回答,而如法地結集律藏。 而「羯磨法」是一種超民主的僧眾會議方式,可分「心念法」、「對首法」和「眾法」,而「眾法」之中又分「單白羯磨法」、「白二羯磨法」和「白四羯磨法」。這些是配合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還有二十大項的僧團生活規則,來運作的。以使得戒律形成一種巨大而仔細的防護網,來保護比丘過著戒律清淨的生活。
唯有清淨的修行者,才有平靜的僧團,也才會有解脫的聖者出世,眾生就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多聞第一阿難陀
阿難尊者是佛陀十大比丘弟子中的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在當時的僧團中是年輕的比丘,相貌非常端嚴,聰明而多聞。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等當初要出家作比丘尼,佛陀的僧團制度,本來是不允許女人加入,就是因為阿難一再的為她們請求,佛陀想到事實不可違背,只得方便允許,用八敬法來補救僧團中容納比丘尼加入的缺點。
因為阿難對女子的出家,很是盡心的幫忙,加之他的人緣很好,女子對他非常的恭敬。有時,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的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們總是請阿難最先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可是論大迦葉的年齡、法臘、戒行,總是強過阿難,而比丘尼們總是不管這些。
阿難很得到女人的歡迎,他有一次托缽途中,曾給摩登伽女迷惑,佛陀很關心他,用方便叫摩登伽女也出了家。阿難常有這些事給佛陀麻煩,但阿難有善良的心地,強記的智慧,肯得幫助人的心。
佛陀常常單獨的和阿難說教,有一次佛陀住在跋耆國重閣講堂的時候,曾教阿難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仰,不壞信仰比嚴持戒律更是要緊。又有一次,阿難遵照佛陀的指示,禮拜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曾見阿彌陀佛大放慈光,他真是幸運的寵兒,他比別人更易受到佛光的庇護。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他常常親侍在佛陀的左右,當初大家請他出來侍奉佛陀,他曾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絕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
目犍連尊者把阿難的希望轉呈給佛陀,佛陀很歡喜的讚歎道:
『阿難真是很有品格的比丘,他所提出的要求,都是避免譏嫌的預防。因為阿難是怕比丘們批評說,阿難是為了穿衣才侍奉佛陀的,或是阿難是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預防,才有這樣的要求。信者來見佛陀的時候,佛陀說法的機緣是否成熟的時候,阿難都能夠知道,他實在是一個很聰明賢能的人。』
阿難做了佛陀的侍者以後,他就經常的跟隨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
阿難沒有辦法,只得再去取水,不可思議的,這時候的河水澄清得如明鏡一般,阿難一見大喜,他很為佛陀的威德神力感動。
有一天,阿難在一夜之中夢見七項奇怪的夢,心中有些不安,他走到佛陀的座前,照實的稟告道:
『佛陀!我的心中有疑難的事要想請佛陀開示,昨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夢,夢本是獨頭意識的活動,或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本不必為夢計較。但我昨夜夢見的七事,都是很奇怪的,所以現在要懇請佛陀慈悲為我解說。我所夢的七事是:
『第一、我夢見大江河海,都給烈火焚燒起來。
『第二、我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上一片黑暗,我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
『第三、我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
『第四、我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
『第五、我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
『第六、我夢見年幼的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青的綠草,攪濁清清的河流,大象無法,只得避而遠去,獨至清水美草之處,象子遨遊不知,等到水草乏絕的時候,都因饑渴而死。
『第七、我夢見百獸之王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但從獅子的身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
『佛陀!這都是些奇怪的夢,我真不明白,怎麼會做這些怪夢呢?』
佛陀聽完阿難所講的夢中七事,像有很多憂愁似的,不勝感慨的回答道:
『阿難!夢境由心造,但有時夢境確是未來事情好壞的徵兆。你夢中的七事,早在我意料之中。我現在分別為你解說:
『第一、你夢見大海江河都為烈火焚燒,這是象徵著未來僧團中的比丘,違犯佛教,取得供養,復起鬥爭。
『第二、你夢見太陽將沒,娑婆世界一片黑暗,你吃力的頭頂著須彌山峰,這是說佛陀九十日後,當入涅槃,大眾比丘,諸天人民,將要你來為他們啟受經教。
『第三、你夢見比丘不依佛制披搭袈裟,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開演說經大會,持著佛陀深法,口頭宣講而不奉行。
『第四、你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這是佛陀涅槃以後,未來世中,有很多比丘沒有法衣,穿著俗人的服裝,棄戒樂俗,育養妻子。
『第五、你夢見繁茂的旃檀大樹,有很多山豬爬掘樹根,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比丘,不發心宣揚佛陀正法,只顧為自己的生活打算,販賣如來,以經懺佛事為生。
『第六、你夢見年幼象子,不聽信大象之言,踐踏青草,攪濁河流,最後反而饑餓而死,這是說佛陀涅槃以後,未來僧團中有持戒長老,明經比丘,教誡年少後學,講說罪福,追人如影,但年少後學之人不肯信受奉行,死後墮入地獄。
『第七、你夢見百獸之王的獅子死去,飛蟲鳥獸不敢接近侵食,後為獅王的肉身之內,自有蟲出,還食獅王身上之肉。這是說佛陀住世廣說甚多經法,佛陀涅槃以後,沒有外道能壞佛陀正法,但由我的在家出家七眾弟子,自壞我法。
『阿難!你夢中的七事就是未來佛教的癥兆。』
多聞的阿難,聽佛陀敘說未來聖教的前途,心中很難過!
佛入滅後最初結集的經典,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這有名的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陀尊者誦出來的。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阿難陀在涅槃之前離開了摩揭陀國,前往毗舍離國。這時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正要和毗舍離國開戰,阿難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國入滅,遺骨就不會分給毗舍離,如果到毗舍離入滅,他們也不會將遺骨分給摩揭陀國,所以他打算在兩國交界虛的恆河中間上空進入涅槃。
當阿難陀在渡過兩國之間的界河時,便從船上飛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 放出種種色光,進入涅槃,聖體並分成兩半,使骨灰舍利分別落在河的兩岸。兩國國王於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國內建造佛塔供奉,一個是在毗舍離城北方的大林重閣講堂,一個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邊,稱為阿難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離兩國因為阿難陀入滅的因緣,遂釋嫌修好,不再戰爭,也救了千萬人的生命。!
密行第一羅侯羅
羅侯羅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密行第一!
羅侯羅是佛陀在做太子時所生,他是淨飯大王的王孫,佛於成道第六年(西元前五二六年)應父親淨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省親,羅侯羅見到生父非常歡喜,經常跟在佛的身後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迦毗羅衛國的王位,一定出王孫羅侯羅來繼承,幼童做萬民之主,非國家之福。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目犍連為他剃頭,舍利弗為說沙彌十戒,是僧團中沙彌之始。
初出家的羅侯羅仍舊十分頑皮,當一些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時,問他佛在什麼地方,他總是捉弄別人。佛在竹林精舍時,他騙說在耆闍窟山,有二里多的路程。他看到別人上當,來回奔跑著,哈哈大笑。。
這件事傳到佛的耳中,就狠狠地批評說:「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結果誰也不愛護你、珍攝你,到了命終的時候,還要墮在三惡道中。」佛的懇切、嚴厲教誡,使羅侯羅善根萌發,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一天,羅侯羅聽佛說法回來,房間被別的比丘佔去了,並把他的衣缽等物扔在門外。當時又下起滂沱大雨,羅侯羅無處躲藏,只有到廁所坐禪。一切低窪處的蛇洞被水淹沒,藏在洞裡的黑蛇紛紛逃出,對他的生命有威脅,也不在意。
佛知道這一情況,立即將他喊到自己的房內。本來戒律規定,比丘和沙彌不能同住一室,現在重新規定,比丘和沙彌在一室可以同住兩夜。
還有一次羅侯羅跟舍利佛在王舍城乞食,一個流氓將沙子投進舍利弗的缽內,並用木棍打破了羅侯羅的頭。舍利弗安慰他說:「佛陀常教誡我們:在榮譽時侯,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時候,不能心生瞋恨。羅侯羅,應制伏瞋恨心,嚴守忍辱。世間沒有比忍辱更勇敢的人,任何力量也戰勝不過忍辱。」羅侯羅聽師父舍利弗的開導,內心很平靜地到河邊用淨水洗滌身上的血污。佛知道此事也教育他說:「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忍是大海中舟航,能度一切苦難;忍是病者良藥,能救垂危的病人。我能成佛,獨步三界,主要是心地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有一次佛對他說法:「要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人的身體和精神以及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不應執著。」佛並要求他一人獨自在精舍裡,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個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瞋恨心,用不淨觀除貪慾心,用數息觀除散亂心,用智慧觀除愚癡心。羅侯羅依此修行,進步恨快。
』
佛看他就要證得聖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的廣闊。把一切眾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羅侯羅聽了佛陀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聖果。」
佛陀聽後讚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侯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俱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總是默默修持,從不表現自己。」
證得聖果的羅侯羅,在家信徒對他供養很多。迦毗羅衛國一位長者供養他一座精舍,使羅侯羅及其弟子在這裡修持說法。但那位長者對精舍內的事物橫加干涉,使僧眾不愉快。佛知道此事,令羅侯羅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無權再過問。如果他要管理,精舍由僧主持。信眾護法則可以,管理則不可行。
羅侯羅將佛的意見告訴長者後,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對羅侯羅怨恨,趁羅侯羅不在的機會,把精舍供養給別的比丘。
羅侯羅回來知道這變化後,又把此事報告佛,佛馬上對所有的比丘說:「曾經一度布施過人的東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佛陀制定這條戒律,是為了避免僧團內部有爭奪寺產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