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行程 |對治五蓋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左方欄位的語音去練習,而這個欄位的列表適合容易遺漏或是比較耐心不夠或則是研究學問的法友們使用。
願您使用愉快!
行程代碼:8Medit
對治五蓋:
禪修是為了接納你自我的身心,體驗自我的身心,了解自我的身心,進而才能解脫自我身心的煩惱,最後甚至幫助我們出離生死的輪迴。
我們內心太忙碌了,被許多生活的慾望帶走,以至於身心分離。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我們不知道有這個身體,也不知道有這個心在運作,心就會常常忘了和自己在一起。吃飯不知道正在吃飯、走路不知我正在走路、刷牙也不知道在刷牙,甚至睡眠也是在做夢,想著明天的事!
這些會影響我們平靜,讓我們離開自我身心覺知和正念的慾望是什麼?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
如果這些煩惱已經很嚴重了,事實上沒有方法能夠幫忙了你。但是假如還有反觀自省的能力,就能看到自己的這些煩惱。那麼煩惱的影響力就減少了一半。這是因爲你已經看到它了!
你看到它,就表示你的心已經從外境回到了自我身上,只要運用點禪修止觀的技巧和佛法的正確思維,這五種煩惱對於障礙認識自我、解脫身心的問題就能夠慢慢減輕。
慾望像是火苗一樣,在火苗未萌芽之初就能夠撲滅它,是最上等的。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五蓋情緒,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生起的過程,這也是禪修的目的之一。
看到自己的情緒生起,無論是不好的或是好的情緒,您只是需要看著它,然後它就會開始變化。既然這個「情緒」這個心開始變化,我們稱為「集、味、患、離、滅」的過程。您要思維對於這個會變化的心,需要去執著它嗎?不需要,沒必要去執著它。沒必要把它當作是「我」或是「我的」或是「我的我」。因您已經看到它的變化和不能「被我相」不能「任我、由我」。捉持為「我」只會帶來困擾,所以明白這個道理,自然你會放下它。
具體的方法呢?您只是看著它「這個思想」它生起了!我知道!它消失了!我知道!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生起了!我知道!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它累了、消失了!我知道!然後你就看到了它的變化,它不是不變的!既然不是不變的,就不能成為「我、我的或我的我」。如果它不能成為我或我的,你去執著它做什麼呢?
什麼是煩惱的「集」? 內心煩惱的聚集以「名色」為所緣。也就是你因為聽到什麼?看到什麼?感覺到什麼?接觸到什麼?想到什麼?回憶到什麼?才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反應主要來自不正思惟。
什麼是正思維和不正思惟呢?例如你的男朋友說了「我愛你」你就感動流淚了!但是他真的有這麼愛你嗎?沒有!他還是比較愛他自己的!這就是正思惟。
「貪欲」如何生起?當你有可意的、喜愛的境界,事境或物境,在那裡,經常不正思惟,認為它是永久的、不變的,所以開始執愛它,再不斷的串習它,深深的執取、增加而廣大愛染,以致於為情緒所控制,不可自拔。
該如何正思惟我們的貪慾?身體不是那麼可愛的,薄薄的一層皮,包裹著隨時會發臭的血肉和液體。心意容易變異也不是常常可愛的,反目成仇可是常有的事。這樣思維可以減少貪慾。
如何解脫我們的貪慾呢?
當你有可意的、喜愛的境界,事境或物境,在那裡,經常正思惟,認為它不是永久的、不變的,所以開始放下它,不再串習它,慢慢它就不會成為「我、我的或我的我」。情緒它只是它,而我只是我!它有它的因緣生起,而我有我的因緣讓他消散。你就不致於為情緒所控制,最終能夠捨離貪慾。
「瞋恚」如何生起?當你有不可意的、不歡喜的境界,事境或物境,在那裡,經常不正思惟,認為它是永久的、不變的,所以開始嫌惡它,再不斷的串習它,深深的執取、增加而廣大嫌惡的相狀,以致於為情緒所控制,不可自拔。 該如何正思惟我們的瞋恚?不滿足、對他人的要求太高,傲慢心驅使,所以經常有不可意、不歡喜而產生瞋恚嫌惡的心。我們應該經常思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從出生到死亡未曾帶來什麼?也不能擁有什麼?對於他人的不足,應該慈心協助其滿足,怎反起瞋心、嫌惡之心。
所以我們如何解脫「瞋恚」呢? 當你有不可意的、不歡喜的境界,事境或物境,在那裡,經常正思惟,認為它不是永久的、不變的,我不能擁有什麼?所以開始放下自己的傲慢,不再串習它,並且經常起慈心協助他人的不足之處。慢慢你的嫌惡心、瞋恚心就不會成為「我、我的或我的我」。最終能夠捨離瞋恚。
「昏沈和掉舉」是禪修者身心不平衡最常見的表現,嚴重些若不對治就成為睡眠和掉悔。
經常睡眠就會養成懈怠的習慣,應該提起正念「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策勵自己精勤不懈怠。平時養成多為大眾服勞役的習慣,也能減少養成懈怠的過患。
貪、嗔、癡的心都會引起內心的掉舉,若因貪、嗔、癡的心有了不好的行為而產生過失便會帶來掉悔,也就是自我悔恨和不安。然而我們都不是聖者,已經戰勝了貪、嗔、癡的煩惱心,難免過失。例如,走路缺少正念誤傷了螞蟻、蟲類等。已經造成的事實不可逆轉,當下生起慚愧心。若是為比丘向一位清淨比丘悔過,若是為居士就佛前悔過,發願小心不去犯同樣的過失,注意保持正知正念,就能減少我們的過失而有掉悔的發生。
我們練習經常保持正知正念可以減少我們的昏沉睡眠、掉舉悔過的機會。
「疑惑」是什麼?指的我們的心「猶豫不決」對於目標不明確,因此修不了禪定。對於什麼是善的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不清楚!什麼是正確、不正確?不明白!禪修方法,什麼樣適合、不適合?疑惑不解!
除了從戒學、定學、慧學「廣學多聞」之外,我們要經常禪修,並對於佛法的道理從如實的觀察和如理的作意,培養確切的認知和信念。如此有助於消除疑惑猶豫不定的心。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