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行程 |七覺支簡介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左方欄位的語音去練習,而這個欄位的列表適合容易遺漏或是比較耐心不夠或則是研究學問的法友們使用。
願您使用愉快!

行程代碼:5Medit

進一步聆聽其它的 ▶︎

七覺支:

在線上預設的禪修進程中,末學把它分三條正念身心路線,最終整合到「七覺支」的過程。ㄧ是練習者心浮氣躁煩惱比較多而沒辦法靜下來學習禪修方法,當然也不能隨觀無常、無我和保持如實身心正念。那麽先由108種的煩惱情緒文字思惟的紓解,再調整自己的五蓋煩惱獲得比較能夠持續平穩的內心。再體驗六根對六塵時內心從有壓力到釋放的過程。如此有了身心正念,而修行「七覺支」。

二是練習者五蓋煩惱少,可以進行禪修課程。練習後心得安穩,那就可以觀察「四念處」而滿足「七覺支」。

三是練習者已經熟練禪修方法,日常中隨時保持如實覺知身心。那麽可以直接隨觀「四念處」而滿足「七覺支」。

在七覺支的過程中,念覺支、擇法、精進、喜、猗息(寂靜輕安)和定覺支的過程可以定義為「止觀」的運作。禪修者比較像是旁觀者從抽離的角色對照著您自己的身心狀況。你的意念之間像是ㄧ個調適者的角色在看著你的心、照顧著你的心!而捨覺支似乎從一個觀察者變為一個實踐者。

「捨」就是捨離和平衡的概念。而「捨」的範圍很廣,從每一樣事物和各種心,「無常」中都是「捨」的實踐者。只要是「無常」就必定有「捨」的成分。利用這個事實,觀察而漸漸捨離執取。在捨離愛、取、有的過程中,能達到暫時的內心平等和清淨。

所以我們從七覺支的調適平定的過程,心平靜了、心柔軟了、適意了,貼近了現象中捨離的成分,而達到釋放身心的執取。在這過程中我們從「有我」這個觀察者,一躍變成了「無我」的實踐者。這是「捨」覺支的意涵。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指禪修進展的過程。一定先有念覺支,有正念是表示心在沒有障礙下,開放的享受著覺知。如果是身體,就覺知著身體。如果是心,就覺知著心。心在沒有障礙下,開放的享受著覺知你的身及心,而沒有其他事。這樣就是正念身心。
所以修行開始先知道,我有沒有正念覺支?如果沒有,就安住禪修方法讓心保持正念。如果已經有正念了,那就持續的增長它。

在安住正念於身或心的所緣的情況,我們才有可能調整身心平衡。調整的程度由您的經驗和判斷來決定,所以和智慧有關。這調整的智慧就是擇法覺支。

所以修行者也要知道,我有沒有擇法覺支?如果沒有,就讓擇法生起。如果已經有擇法了,那就持續的增長它。有了擇法就獲得持續精進的力量,從精進中獲得快樂、快樂獲得寧靜、從寧靜而心意集中,因此心得以平衡。平衡之後隨觀「苦、無常、無我」離欲得解脫。

所以修行者除了知道念覺知、擇法覺支,也要知道,我有沒有精進、快樂、寧靜、安定和因捨而得以身心平衡,這些覺支?如果沒有,就用定慧之力讓它們生起。如果已經有了,那就持續的增長它。這就是我們從練習正念開始,去除五蓋煩惱到內外六入處或四念處,透過擇法、精進、喜、寧靜、定、捨,七覺支的修行過程。隨順這個過程對於禪修會有很大的幫助。

「七覺支」也可以作為「四念處」中「法念處」的隨觀對象。如何隨順觀察呢?他可以如實觀察「七覺支」法;也可以如實觀察「七覺支」法的生法,或如實觀察「七覺支」法的滅法,或如實觀察「七覺支」法的生滅法;他也可以持續繫念這個法,對此只是保持其「苦、無常、無我」的智見和正念而在世上沒有任何依賴和執取。這就是以「七覺支」作為「法念處」的隨觀對象。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

©2014 釋果聞,保留所有權利。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