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行程 |六入處觸

背景音樂

加入我們社群

使用方法:

法友們平常請依照左方欄位的語音去練習,而這個欄位的列表適合容易遺漏或是比較耐心不夠或則是研究學問的法友們使用。
願您使用愉快!

行程代碼:10Medit

進一步聆聽其它的 ▶︎

六入處觸:

煩惱是怎麼起的呢?當我們有煩腦的時候是在「心與境」不諧調的狀態。心裡的煩腦跟外面的境界對立,還有心裡的煩腦也跟自己的心境相對抗。

心境是什麼?您的理想、您喜愛的感受、您的習慣性模式、您的認知。自己跟自己的心境在對抗,有對立的心。

外面的境界,這「外境」是什麼?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受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影響。您覺得很不舒服、很難受、很排斥、不能稱心如意,跟外境在對抗,有對立的心。

所以有煩腦起是怎麼起的?是自己心裡頭在跟外面的「色塵」色、聲、香、味、觸,和「心境」中的色、受、想、行、識的「法塵」在相互對抗,有對立的心。

但是有對立,是不是「恰恰相應」呢?是「恰恰相應」的!那心裡頭還需要打鼓嗎?不需要啊!那還有您的事嗎?什麼事也沒有!那就原本一直都在平衡當中了!

所以有煩腦起是歷緣對境,剛剛好平等平等「因徹果海,果徹因緣」因果相互支持的事,沒有誰能夠佔得了誰的便宜的。既然是相互支持平等平等的,那心裡頭還需要起煩惱、起不平等的心了嗎?不需要了!

當不會有不平等心生起來,那麼您就是有智慧的人了。所以說,有智慧的人看待「煩惱」即是「菩提」心中平等平等。禪修者這樣有煩惱起時隨時看顧自己的心,不受境界影響。

日前有賢友告訴我說「生活就是修行」。這對也不對!聽起來有點語病。想大概他是要說「修行在生活中體現」的意思吧!

如果慾望影響到生活,你的生活方式充滿了自我,缺乏正知正念,那就不會是修行。如果是透過內觀,修學止觀,生活過程滿足正知正念,也就是您懂的如何好好的生活,其中甚少有自我所起的無明、偏見及煩惱。就像出水蓮花一樣,不會被社會俗世所染。那麼您的生活真的就是在修行,也在禪修。

我們內心起種種反應的最前線通常是心接觸內外境界時。也就是我們如何調心呢?當然是接觸境界時第一個念頭起的時候馬上知道就調整是最好的。

接觸境界時,心識識別,而產生身體的感受和心裡的感受。身體的承受程度由環境和習慣決定,例如冷熱、舒服不舒服等。而心裏頭的承受程度和自己的認知和智慧有關,例如喜歡不喜歡、好與不好等等。

當我們第一時間就能分辨這是身體的、物質的、物理上的反應,還是心理上、認知上、習慣上的反應時。基本上這種的分辨能力都可以叫做「名色分別智」。當然也有人把極微的色聚去分析四大的色法,和看到34種名法的生、住、異、滅的過程,但是經典上佛是廣泛地說,並不特別強調那麼精專。不是不能那樣修!可以!但極少數有私塾老師的禪修者才能這樣成就。

普遍上來說,禪修者五蓋減輕了,也能持續的用功了。那麼平時「六根」透過心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你的第一時間,只要知道透過眼睛,看到「只是看到」,「知道看見了」,知道是「我的心看見了」!如果是環境上的問題,例如太亮或太暗了,那就調整它。如果是心理上的因為看見而起的五蓋煩惱,那就對治它、調整它平衡,並用你的智慧維持你的心使它安定。

然後又回到; 看到只是看到,知道看見了。 聽到只是聽到,知道聽見了。 嗅覺到只是嗅覺到,知道嗅覺到了。 觸覺到只是觸覺到,知道觸覺到了。 味覺到只是味覺到,知道味覺到了。 心裡的感覺到只是感覺到,知道感覺到了。 心裡起什麼念頭,知道起什麼念頭了。

您只是讓您的心很平常而已,然後因為很平常,心不容易起奇怪的念頭。您只是保持心不起奇怪念頭,除此之外你在歷緣對境中,心呢?只是「知道」!並附帶著「開放」與「平衡」,讓他維持一段時間。

然後禪修者,知道我的執取來自哪裡而造成壓力的? 是內部的眼根的覺受,或是外部色塵現象的干擾? 是內部的耳根的覺受,或是外部聲塵現象的干擾? 是內部的鼻根的覺受,或是外部香塵現象的干擾? 是內部的舌根的覺受,或是外部味塵現象的干擾? 是內部的身根的覺受,或是外部觸塵現象的干擾? 是內部的意根的覺受,或是外部法塵現象的干擾? 也知道,任何的執取都是來自內外這兩個地方開始的。 同時知道在這個地方我從沒有執取而生起執取的原因,是貪愛執取、厭惡排斥、還是無明懈怠?

當捨棄這些貪愛執取、厭惡排斥、還是無明懈怠的時候,平靜就會持續著,壓力也獲得釋放。

接著禪修者就能夠很安定的觀察身心的「無常、苦、無我」的事實,因為明了「無常、苦、無我」的道理,對於現狀,心不取著愛染,那就很容易放捨自身的壓力。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 知道「無常」,知道!知道「色無常、眼無常、心無常」,知道! 看到「無常中捨離」的過程,知道我看到捨離! 心能隨順捨棄的過程,知道「心能隨順捨棄」。 心已經捨棄執取,知道「心已經捨棄執取」。 心知道如何捨去煩惱,知道「如何捨去煩惱」。 心已離欲穩定,知道「心已離欲穩定」。

和眼根接觸色塵同樣的道理,耳根以及聲、鼻根以及香、舌根以及味、身根以及觸、意根以及法,也是這樣練習的。 這個主題,雖然短短幾句,但是適合長時間耐心的練習!

分享歡喜給我的朋友們:

©2014 釋果聞,保留所有權利。 免責聲明